200-210
种子,同样参考水利工程的模式出资拨付,同时段宁还明确划定了参与垦荒人员的年龄、人数、乡内垦荒的最少面积,允许一定规模的合作垦荒,并设立奖励机制,按劳分成,凡垦荒两公顷以上者,十年内免缴地租。
大将军段宁的放下刀剑,扛起锄头,身先士卒,只用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两公顷的垦荒,还得到了长安的表彰。
精心选育的种子被一批批播下,同一片土地上,有人唱着丰收的歌谣,有人弹着锵然的琴声,奏响王朝的哀歌。
第207章
“北上太行山, 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1]”
初平六年,曹操的军队被困在冰天雪地的太行山脉之间,他下令军队原地扎营休整,随后提笔写下诗作《苦寒行》 ,并将诗文交给自己的次子曹丕。
这是曹丕第一次随军,他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长,随侍曹操左右以来,一言一行都十分小心。
从前这个位置出现的,都是曹操的长子曹昂。
随着曹操参与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曹操有意培养长子,每每在外征战,就将后方交给他最倚重的长子。
曹昂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曹班的部将吕布奇袭鄄城时,他将父亲屯在城内的财宝散给留守城中的曹操亲信,让亲信将弟弟和父亲的姬妾们送出城,自己率守军迎战。
鄄城地处战国时期两大都城邯郸和朝歌之间,也是殷墟所在, 曹操的士兵在这里屯扎,字面意义上的犁地三尺“征粮”,轻而易举便能掘出“珍藏”宝物, 与周边世族换取粮食。
亲信们护送曹丕和卞氏渡河后,曹丕不肯继续北上,在河边一直等到了兄长战死的噩耗,才带着母亲和幼弟,逃到邺城。
冀州刺史袁绍不在城内,邺县县令接待了曹操家小,得知鄄城已降,立刻派人传信带兵前往清河国的袁绍,同时询问曹丕,是留下还是继续北上。
“你的父亲,被主公派往常山国募兵了。你要是同去,我会帮你照看家人,你要是不放心家人,就留在邺城,曹使君是主公的盟约,我会像侍奉主公家人那样,侍奉他的家人。”
年仅十二岁的曹丕谢过县令,将家人留在邺城,自己带着亲卫继续往北追赶,终于在中山国追上了曹操。
彼时的曹操在南阳失去了信赖的谋士荀攸,按照荀攸最后的建议,来到冀州,却碰上了本应在兖州陪伴妻子的次子,一丝喜悦没有,全是震惊。
曹丕将兄长、夏侯兄弟阵亡的消息告诉了父亲。
曹操一夜之间,仿佛苍老了十岁,大雪落下,他鬓边雪白,前路如同这雪地一般,一片渺茫。
曹丕的生母卞氏出身不好,却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曹丕常年陪在母亲身边,诗书礼乐一样不曾落下,他接过诗文,一眼便能猜出曹操的意思。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曹操在诗作最后提及的《东山》,是《诗经》中的一篇,以周公旦东征凯旋为背景。
《苦寒行》乍一看,是曹操感慨行军之苦,抒发战争的悲凉和压抑。
但现在,曹操让他将其作为书信送出,若那便是一封宣战书,是对敌人明晃晃的威胁。
曹操此次北上,意在劝降太行山一带的黑山军。
根据荀攸遗策,袁绍与公孙瓒之间必有一战,这是曹班苦心经营的结果,也是她挟天子后最为成功的一次阳谋,于曹班而言,此战若是公孙瓒胜,她自然可以坐收渔利,若是袁绍胜,她从兖州发兵,也能乘虚而入,那就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左右都是曹班获利,荀攸看得很清楚,她的目标不是公孙瓒,也不是曹操,曹班的敌人是袁绍,是北地之主,她和袁绍之间,一定是不死不休的。
因此,曹操若想从这场乱局中获利,就要站在终点往回看。
曹操当下的首要目标是壮大自己,次要目标,是在壮大自己的同时,尽可能地削弱敌人。
曹操最大的敌人,是曹班。
曹班和袁绍相争,于曹操而言是有利的,所以曹操可以帮助袁绍,但万万不能卷入主战场,再次削弱自己。
从南阳到邺城,一路上,曹操都在思考具体要怎么做。
袁绍出发清和国前,曾在邺城与曹操短暂地碰了一面。
前院刚刚来了盗贼,后院就失火,得知曹班奇袭兖州,袁绍也是大惊失色。
但当曹操向袁绍表示,希望他派兵帮助自己夺回兖州,袁绍却拒绝了。
“兖州初叛,曹班短时间内,必然无法完全控制,但如今公孙瓒的兵马已深入冀州腹地,我身为冀州刺史,必须护卫邺城,孟德当与我同去清河国,待我斩杀公孙瓒后,必举一州之兵,助你夺回兖州。”
曹操只当袁绍放屁。
我来找你要兵,你倒好,想直接拉我去送死?
但此刻的他,人在屋檐下,只能先答应着,又讨价还价,从袁绍那里还是要来不痛不痒的五百人,这才罢休。
袁绍和曹操一同长大,又是多年的老同学,哪能不知他曹孟德阴奉阳违时的表情?
本来袁绍也没指望曹操能帮忙,如今连自己的地盘都能丢,袁绍更是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故作大度安慰曹操:“若是孟德不愿于我同去,也可以在冀州帮我募兵,募得的士兵,我承诺,都交由孟德统率!你看如何?”
如何?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