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李卓解题

  “山水倒是没什么深层含义,纵观所有诗词,以此为题的不胜凡举,我想这也是许多人最喜欢的题目之一,很多人早就已经想好了作品。

  但往往越是简单的题目,想要出类拔萃却也越是困难,如果第一题考验的是理解,这一题考验的就是诗词上的真功夫了。”

  “战呢?战是什么意思?”

  李卓继续给这小丫头分析。

  “战虽然只有一字,但蕴含了许多东西,可以理解为战斗,战场等等,不过徐孝同身为关山书院院长,他出的题定然也不会这么简单。

  前胡盘踞我中原三百年,置百姓于猪狗牲畜,那是真正的野兽王朝,直到我大庆太祖驱逐鞑虏,将之推翻建立大庆。

  而今已有八十余载,当初大庆以武立国,可是这么多年下来,朝廷一直都在重文抑武,到如今更是十分严重。

  但是大庆真的会永远太平吗?南有星罗等蛮国觊觎,北有胡奴虎视眈眈,试图再次马踏中原席卷重来。

  一旦那天真的发生,难道就凭文人们的嘴就可以将他们赶走?所以徐孝同出的这一题。

  应该是想唤醒更多人明白这一情况,以战场诗词,来给大庆百姓注入应该居安思危的意识。”

  说到此处,李卓心里头忽然有些发堵,倒了杯酒一饮而下。

  如今的大庆,让李卓想到了宋朝,想到了靖康之耻,想到了满腔不甘,被莫须有罪名处死的岳武穆。

  李卓比任何人都要清楚,没有足够的武力保护,再好的东西最终也会便宜豺狼虎豹。

  “公子,您太厉害了,什么都懂,要不您也写一首参加吧。”

  环儿虽然还是不太明白李卓那些话的意思,但就是莫名的崇拜。

  小丫头的想法很单纯,自家公子如果写诗,一定也很厉害。

  “我?本公子可没兴趣参加。”

  就在他们说话的时候,永林河边突然变的喧闹起来,李卓扫眼看去,有人已经拿起了鼓槌,朝着文鼓狠狠敲了下去。

  “咚,咚!”

  两声之后就戛然而停。

  但是能引起文鼓响起,本身就已经十分厉害,哪怕只是一声,也代表获得了评讲之人的肯定。

  他们的作品,会被永林桥上的女子唱出来,足以扬名了。

  霎时间,永林桥上的女子们开始舞动起身姿,并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响起。

  两岸之人都不约而同的保持了安静,许多文人更是用羡慕的目光看了过去。

  原因无他,他们也想自己的诗词被传唱啊。

  这些女子的声音合在一起,缓缓响起,即便是陈星距离较远,也可以勉强听的清楚。

  “安平府徐正徐浩之,诗曰《平阳盛会》”

  这是诗的名字和作者名字。

  河面上的一艘船上,一位身穿华袍的年轻人来到船头,脸色兴奋的都有些潮红,因为他正是徐正。

  紧接着,这些女子就照着送来的诗帖,齐齐唱了起来。

  这种调调不是地球任何一种歌曲的风格,但她们的声音如黄鹂般好听,配上悠扬的曲子,还是叫人十分享受。

  “几度仙凡不知秋,平阳灯火水自流。

  天长水阔荡洪波,才子佳人俱登舟。

  且饮美酒临高歌,共襄盛世念悠悠。

  华灯文咏旧国山,孝文景康昔苍梧。(自作,轻喷)”

  “好!好诗!不愧是能引起文鼓二响之人,果有才学!”

  “好一个天长水阔荡洪波,才子佳人俱登舟,不愧是睢阳徐浩之!”

  女子们唱完之后,引起了一片叫好之声,李卓他们所在的酒楼也不例外。

  周围几桌人都放声大笑。

  “此情此景此诗,当浮一大白!哈哈哈。”

  李卓也喝了口酒,轻笑着说了句。

  “的确是一首不错的诗。”

  “公子,这首诗说的意思啊?”

  小丫头环儿挠着脑袋,没办法,谁让她是个不识几个字的文盲。

  只是感觉这首诗很顺口,却不解其意。

  李卓笑了笑,用手点了一下她脑门,解释了一番。

  “前面两句点出了今夜美景,连仙人来到此处也会驻足观看,从而忘记岁月流逝,平阳灯火映入河水之中随意飘荡。

  第二三句说的是这些船纺,上面有才子,佳人都聚集在此,喝着美酒唱着歌,此乃一片盛世之象。

  最后一句更有意思,华灯文咏是今日之景,对比旧河山,便是前胡时的平阳,差距极大,为何会如此呢?最后一句给出回答。

  文孝景康,便是大庆开国以来的四个皇帝,苍梧乃雄健有力的神树,意思是这一切都靠四位皇帝种下的苍梧神树,才有今日这般盛会之景。”

  以李卓的文学积累,想要读懂这首诗没有任何问题。

  即便以他挑剔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