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是巧合还是天意

  杨维桢老先生从袖中取出一卷素白的绢帛,轻轻展开,铺在案几之上。

  他手持一支狼毫笔,蘸了蘸墨,抬头看向陈明,目光温和而坚定。

  “高公子,请。”杨维桢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带着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陈明微微颔首,缓步上前,接过笔,略一沉吟,便在绢帛上挥毫写下诗名——《岳阳楼》。

  然后他空出一行,将自己刚刚吟诵的诗句默写下来。

  他的字迹遒劲有力,笔锋如刀,每一笔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情感与思绪。

  写罢,他又在诗名下方题上自己的名字——高濲。

  杨维桢看着那字迹,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随即又转向那位南国士子,道:“张含的诗作,也请一并题上吧。”

  南国士子连忙上前,恭敬地接过笔,小心翼翼地在绢帛上写下《岳阳楼晚眺》及张含的名字。他的字迹虽不及陈明的豪迈,却也工整清秀,显露出几分才气。

  待两人题毕,杨维桢轻轻卷起绢帛,交给身旁的侍从,吩咐道:“即刻命人将此二诗刻于楼壁之上,不得有误。”

  侍从恭敬地接过绢帛,匆匆离去。杨维桢这才转过身来,对着众人微微一笑,道:“今日之事,也算是为岳阳楼添了一段佳话。诸位若有兴致,不妨再登楼一观,看看这天下第一楼的风光。”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称是,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陈明与姜楠对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地笑了笑,随即跟随众人一同登楼。

  登上岳阳楼,凭栏远眺,只见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远处的君山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卷。

  陈明站在楼边,心中感慨万千,仿佛天地间的风云变幻都凝聚在这一刻。

  姜楠轻轻走到他身旁,低声道:“陈公子,今日之事,真是令人叹服。”

  陈明微微一笑,道:“不过是偶有所感,随手写下,不足挂齿。”

  姜楠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轻声道:“公子谦逊,此诗一出,只怕天下文人皆要为之震动。”

  陈明闻言,只是淡淡一笑,并未多言。

  正当他沉思之际,杨维桢老先生缓步走了过来,目光深邃地看着他,道:“高公子,老夫有一事相询。”

  陈明连忙拱手道:“楼主请讲。”

  杨维桢沉吟片刻,道:“公子此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不知可否告知,此诗灵感从何而来?”

  陈明心中一紧,面上却不动声色,略一思索,便道:“晚辈不过是登楼远眺,见洞庭湖风光壮丽,心中有所触动,故而写下此诗。”

  杨维桢点了点头,似乎对他的回答并不意外,只是意味深长地说道:“公子年纪轻轻,便有如此才情,实在难得。不过,老夫观公子诗中,似乎隐含着一股沧桑之感,倒不像是年轻人所能体会的。”

  陈明心中一凛,知道杨维桢眼光毒辣,已然察觉到了诗中的异样。

  他正思索该如何回应,却听杨维桢继续说道:“不过,诗无定法,情无定式。公子能有如此感悟,或许是天意使然。”

  陈明松了一口气,连忙拱手道:“楼主高见。”

  杨维桢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公子不必多礼。老夫只是觉得,公子才华横溢,若能多加磨砺,日后必成大器。”

  陈明恭敬地点头称是。

  这个时候,楼下的侍从匆匆赶来,恭敬地对杨维桢说道:“楼主,诗作已刻好,请您过目。”

  杨维桢点了点头,转身对众人说道:“诸位,诗作已刻于楼壁之上,不妨一同前去观赏。”

  众人闻言,纷纷跟随杨维桢下楼。

  陈明与姜楠走在最后,姜楠低声问道:“陈公子,今日之事,你似乎并不十分开心?”

  陈明摇了摇头,苦笑道:“在下素不爱人前显圣,如今要扬名天下,心中难免有些不安。”

  姜楠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轻声道:“公子何必如此?诗文本就是借景抒情,借古喻今。你能写出如此佳作,便是你的本事。”

  陈明看了她一眼,点头道:“多谢姜姑娘开解。”

  两人正说话间,已来到楼壁之前。只见两首诗作已被刻在石壁之上,字迹清晰,气势磅礴。众人纷纷驻足观赏,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陈明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那首诗,心中却升起一股莫名的情绪。

  高濲啊高濲,用你的诗为你扬名,这一切究竟是巧合还是天意?

  正当他沉思之际,杨维桢老先生再次走了过来,低声对他说道:“高公子,老夫有一事相托。”

  陈明连忙拱手道:“楼主请讲。”

  杨维桢沉吟片刻,道:“老夫年事已高,已无力再主持岳阳楼之事。今日见公子才华横溢,胸怀宽广,不知可否愿意接任楼主之位?”

  陈明闻言,顿时愣住了。他万万没想到,杨维桢竟会提出这样的请求。

  反应过来后,他连忙推辞道:“晚辈才疏学浅,恐难当此大任。”

  杨维桢闻言,见对方目光坚定,显然已下定了决心,脸上露出失望之色,道:“好吧,那老夫就不强人所难了!”

  楼内虽尚存赋文未看,但既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珠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