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汪家

  回到房中,中午父女俩不睡觉,贾禛携着贾梦兮踏入了坤卦空间。

  两人着手打造两把椅子,一番忙碌后,两个小时内,他们才完成了任务。

  成果如何?

  他给出了直接的评判:能坐便是成功。

  随后,他们来到大街之上,顺便挑选了几样小巧的礼物,都是给五队的老乡准备的,虽不贵重,礼轻情意重。

  夜幕即将降临,他将囡囡托付给刘姐后,便步入厨房,与厨师长简短寒暄后,便开始熟练地处理食材。

  下午五时许,汪小敏抵达招待所,她已提前告知父母,晚上将在招待所餐厅用餐,并谎称导师的亲戚将从林区来访,会亲手烹制一道地道的菌汤供父母品尝。

  她深知,只要谎言一致,便不会有人去深究导师的真实情况,只要今晚不出纰漏便好。

  汪小敏悄悄溜进厨房,再次叮嘱了一遍贾禛,称导师名叫徐少鸿,是他的远房亲戚。

  而贾禛对此一无所知,他并不知道汪小敏编织的谎言要欺骗这么多人。

  她只是不想自己的麻烦被更多人知晓,但似乎派出所的某些人已经有所耳闻。

  至于那些小混混中的大勇是否落网,便不得而知了,他们自食恶果,惹上了不该惹的人。

  招待所今晚的客人并不多,厨师们透露,这里经常接待来自地市的关系户,但临近国庆,往来人员明显减少。

  贾禛对厨师们表示了感谢,并为每人分发了一根红塔山香烟,还特意为他们准备了一锅菌汤。

  这菌汤的原料不过是森林里常见的蘑菇,但贾禛深知,到一个新地方,要与当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人和善,才能行事方便。

  六点钟,菜品陆续上桌,贾禛这才带着囡囡走进预订的包间,正是他们中午用餐的地方。

  汪小敏向父母介绍:“爸,妈,这是我导师的远方亲戚,昨天来找导师,想去买卖街却不认识路,我便顺道带他过来了。这是他的女儿囡囡。”

  囡囡乖巧地喊道:“爷爷,奶奶,你们好。”

  贾禛却显得从容不迫,礼貌的向汪小敏父母伸出手,对他来说,连穿越都经历过了,眼前这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

  汪小敏的母亲陈丽梅连忙站起身,有些惊讶地说:“使不得,使不得,我们年纪应该差不多吧?”

  贾禛无奈地笑道:“我长得显老,其实才24岁。”

  陈丽梅闻言,更加惊讶:“啊?才这么大,我还以为你四十多岁了呢。”

  “我妈妈是儿科医生,在少儿医院工作。”汪小敏在一旁解释道。

  陈丽梅连忙请他们坐下,并说道:“我听小敏说,今天中午的汤非常美味,非要我们晚上也尝尝。”

  贾禛指了指桌上的砂锅:“你们慢慢品尝,这是从小兴安岭里刚采摘的蘑菇,上面还漂着一块野猪板油。除了水和盐,什么都没加,就是品尝这种最原始的味道。”

  汪小敏起身,为父母各盛了一碗汤,又要给囡囡盛,贾禛制止了她,示意他来盛菌汤。

  他给囡囡盛了一碗汤,自己只盛了碗底的一点,轻抿一口,只有他和囡囡能品尝出汤中那独特的空间水味道。

  汪父一直沉默不语,他端起汤碗,轻尝一口,脸上露出惊异的神情。

  这汤的确美味至极,他以前也喝过菌汤,但从未有过如此沁人心脾的感觉。

  “嗯,真好喝。还是小敏孝顺,想着我们,把这么好喝的菌汤介绍给我们。”陈丽梅一语双关,既赞美了汤的美味,又表扬了自己的女儿。

  汪敬忠好奇地问道:“你是哪个林场的?”

  贾禛诚恳地回答:“我在春市五营区五队,不过最近刚接到通知,我们五队林场职工都下岗了,我这才出来谋生,想把家乡的山货带出来,看看有没有市场。”

  汪敬忠闻言,叹了口气:“哎,现在都难啊。东夷这几年也会迎来大批下岗潮,让以前的职工自谋生路。”

  贾禛深知,国营厂的辉煌已成为过去,因效益不佳,企业无力负担,最终只能改制,迎来下岗潮。

  在八九十年代,下岗人数高达七千万,这是时代的阵痛。

  但贾禛并非这个时代的人,所以感触并不深。

  与未来相比,被单位解雇已变得稀松平常。

  他的一个硕士同学,刚毕业就签了一家公司,但还没去报到,就收到了公司的裁员通知,还获得了一定的补偿。

  同学们得知此事后,都开玩笑说,还没上过一天班,就拿到了补偿协议,这种好事怎么轮不到他们呢?

  因此,当贾禛得知林场派人来五营解释下岗问题时,他并没有太在意,能补上拖欠的工资就不错了。

  在这个年代,谈补偿又能拿到多少呢?

  陈丽梅作为少儿医院的院长,主动提出:“找到市场了吗?实在不行,我们医院过年过节都发点东西,到时候看看有没有能用得上的。”

  贾禛感激地回应:“谢谢阿姨关心,已经谈了意向,就看以后能不能落实了。我们的原料都是进原始森林采集的,十月份一下大雪,就不好采集了,所以量并不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汪母闻言,点了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