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坐论天下事

  中军大帐。

  张飞和范阳对坐在桌旁。

  张飞盯着眼前貌不惊人的年轻后生,思绪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第一次见到诸葛孔明时的情景。

  那时候,他的大哥刘备,不也是和诸葛亮对坐在草庐之中,共论天下大事吗?

  当初,张飞对这种皮肤白白的年轻人很看不上,只觉得徒有其表,有名无实。

  但现在,张飞再次面对范阳的时候,心中却多了一层敬畏。

  这种感觉,就是所谓的“后生可畏”吧。

  “小军师,如今伐吴在即,你可有什么奇谋良策?”

  张飞瓮声瓮气的说着,看得出来,他对待范阳的态度极为认真。

  范阳端起面前方桌上的水杯,沉思片刻说道:“坦白说,关将军大意失荆州后,对我方的战略发展,极为不利。”

  “没了荆州,诸葛丞相的隆中策论,便无法实施。”

  张飞眯起眼睛,仔细思索着范阳的每一句话。

  平时他都是瞪着眼睛,冷不丁的眯起眼睛,范阳看着感觉还有点怪怪的。

  “是……可二哥已经不在了,这个时候再说这些,也没有意义了。”

  张飞轻叹了口气说道。

  “所以,陛下伐吴的决策是正确的。”

  范阳说到这儿,张飞的眼睛再次瞪了起来,抢着问道:“兄弟,你仔细说说看。”

  “伐吴的目的其一自然是为了给关二爷报仇雪恨,其二,是要夺回荆州这个战略地区。”

  “只有把荆州的地盘先夺回来,才有机会平定天下,否则以目前的国情,大汉只能偏安在蜀中。”

  “到那时,再想伐魏伐吴,就难了。”

  范阳说着,抬头看了眼张飞,见他一脸赞许的目光看着自己,范阳不禁有些心虚。

  其实以上观点并非是他提出来的,而是很多后人,根据夷陵之战最终的战局,分析出来的。

  他也不过是拾人牙慧,在张飞面前故作聪明而已。

  当然,范阳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从前他在读三国演义也好,三国志也罢,也有自己的分析。

  譬如说如果张飞没有被杀,会不会影响夷陵之战的战局?

  譬如说诸葛亮、赵云没有镇守后方,也跟着刘备作战,会不会改变历史走向。

  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而现在,因为范阳的出现,范阳成为了即将爆发的吴蜀之战最大的变数。

  范阳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他已经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因为他的出现,至少张飞还没有死,范疆张达也没有投敌叛国。

  范阳还有更多更大胆的想法,还需要一步一步的实现。

  只是他忽然意识到了一点——他恐怕没有太多的时间了。

  “小军师,既然连你都觉得此时伐吴势在必行,那为什么朝中群臣还在反对伐吴?”

  张飞说到这儿,神情不禁有些愤慨。

  范阳笑道:“张将军,明人不说暗话,你说的是以诸葛亮为首的一班老臣吧。”

  张飞端起面前的水坛,捧起坛子咚咚咚喝了几大口清水。

  是的,张飞喝水也用坛子喝……

  张飞喝完,伸手一抹嘴巴,点点头道:“不错!俺对孔明军师向来敬重有加,虽然孔明刚出山时,俺并不服他,但他之后表现出来的治国治军的本事,俺老张心服口服,可为什么他这次……”

  “诸葛亮反对伐吴是对的!”

  范阳忽然开口打断了张飞的话,这番话一说出口,张飞整个人都有点傻了。

  “等等,小军师,你刚才明明说陛下应该伐吴,可为什么又说诸葛军师反对伐吴是对的,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张飞很不理解的瞪眼问道。

  范阳站起身,呻吟不语。

  不是他故意卖关子装逼,实在是……他腿坐麻了。

  三国时古人都是跪坐,古人习惯的了,他还有点不太习惯。

  等腿不麻了,范阳微微一笑道:“张将军,我说陛下应该伐吴是对的,这和诸葛亮反对伐吴也是对的,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

  张飞大大的眼睛里满满的疑惑,挠了挠头,憨憨的问:“什么意思?你给俺老张说糊涂了。”

  范阳噗嗤一笑,他忽然觉得现在的张飞憨憨的,还有点可爱怎么回事?

  “张将军,说白了吧。”

  “站在陛下的角度来看,现在伐吴势在必行,因为这是唯一重新夺取荆州的机会。”

  “而站在诸葛亮等老臣的角度来看,反对伐吴,也是他们在综合利弊后得出来的结果。”

  “因此,二人角度不同,看法不同,无关对错,都是势在必行的。”

  “这……”

&emsp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