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御书房奏对

古以来,游牧文明鲜有战我农耕文明胜之的例子。”

  隆庆帝听到文明一词眼睛一亮,有了几分兴趣:“文明……语出尚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有点意思,你继续说吧。”

  “陛下方才说有位大人所言商贾不足为虑,此话不错。

  纵观历朝历代,未有商人成大事者,亦未有因商而生大乱者。商之患在于官,而不在于民。”

  隆庆帝默默放下了手中的汤匙,颇有兴趣的听了起来。

  “自夏皇开朝以来,贵贱始于有别,自周而始,姬公方创周礼。

  自有考以来,国生乱皆于上,而未有下生乱者也。

  国之根本在于农,农之根本在于田。农失田者则国失民,是故国亡。

  草民以为,国之强否在于五:一曰农、二曰礼法、三曰商、四曰军、五曰文。此五者不分先后轻重,皆国之基石也。”

  “昔日有宋一朝,商农并行,是以富甲天下,诸国皆以穷灭,独宋以富亡。

  今本朝克戎狄以复正统,得国正未有如此者。是故未有弊宋强文废武之道,此乃大幸。

  然观古史,国至百年,必生积弊,贵者阡陌交通,良田千顷。穷者,衣衫褴褛,无立锥之地。”

  这里薛虹换了一个字,将富换成了贵字。

  因为华夏这片土地上,无论哪个朝代,逼的百姓反的,一定是贵,而不是富!

  富如沈万三者,也不过和平民百姓一样,都是待宰的猪!只不过这只猪肥一点,吃的好一点。杀一头顶杀几千上万头罢了。

  隆庆帝这会儿对于薛虹的期待越来越高了,就凭薛虹说出了问题在于权贵阶层,就代表他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非圣人,皆有私心,官员贪腐,虽不能根治,却可限制。”

  “如何限制?”

  “改税制、设养廉、奉节俭。”

  开头第一个词就让一旁的夏守忠瞪大了眼睛,我滴个亲娘唉!!小孩家家的真是啥都敢说!改税制,那是要命的!!

  隆庆帝却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这个问题他同样也发现了,现在的税制有问题!而且非常大!

  本朝实行人头税,自人出生下来,就必须开始交税,无论有没有地。

  也就是说,税收的多还是少,有一部分是按照人头算的。

  而且现在的收税,一般是收粮食。

  对于收税的官员,民间百姓称呼他们有四大:秤大、斛大、脚大、脸大!

  百姓一斗的粮食,上了官府的秤,可能就直接少了十斤,再把粮食倒进斛里,等米快堆满的时候,官员就会踢一脚斛,让米洒落,这洒落的米,就归地方官员个人了。这就是淋尖踢斛之法。

  还收税的时间不统一,以及收税的种类繁多,这也给了地方官员的操作空间。

  “那你的意思是,现在当务之急应是改革税制,而非其他?”

  “草民只是认为减轻百姓负担的办法在此。剩下的,草民不敢妄论。”

  隆庆帝给夏守忠使了一个眼神,而后御书房内的宫女太监出去了大半,仅剩下了少数的几个心腹侍卫和夏守忠本人。

  “本朝不以言获罪,你大胆的说。”

  薛虹沉默了一下,最后还是开口:“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历朝历代的税法亦然。

  本朝税法在开国之时确实是最合适的,可如今时过百年,已经不再适用了。”

  薛虹先给隆庆帝打了个预防针,我可不是说你们老朱家的税法不行啊,只是人家大圣人都说了,啥玩意都要与时俱进啊!这可不是我说的。

  “第一,清丈田亩。第二,赋税统一,免除苛税。第三,废里甲,官收官解,火耗归公……”

  说到这里薛虹看了一眼隆庆帝,见对方没什么表情。

  这场考试是隆庆帝在考察薛虹的同时,也是薛虹在考察隆庆帝。

  要是隆庆帝真是一位难得的明君,那薛虹也不介意陪他浪一次,搏得青史留名。

  要是魄力一般,那薛虹今天说的话就当自己是放屁,科举他也不打算考了。等帮老师度过难关,甄家倒台后,就带着老娘找个偏僻点的地方做地主去。

  这是一场双向面试。

  见隆庆帝没有反应,薛虹说出了下一句话:“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计亩征银。”

  一旁的夏守忠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喘,一副咱家啥也没听到的样子。

  隆庆帝虽然不动声色,但终于有了些喜悦,能说出这些实实在在大明存在的问题,就已经证明薛虹算个人才。

  可这些问题很多的人也知道,只不过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谁也不敢说罢了。

  说出来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成又是一回事。

  但到了现在为止,隆庆帝第一次开始正视下面的薛虹。

  “夏大伴,赐坐,看茶。”

  今天晚上,朕倒要看看,你这小子到底真是天赐良臣,还是仅仅于此!

  喜欢红楼:风华首辅请大家收藏:(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