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250

/>   胤禔和胤礽喜笑颜开,连连拱手回礼,略带矜持地道:“谢大哥、二哥,两位兄长还是称呼乳名即可,莫要生分了。”长兄如父,尤其是嫡子地位更是高于庶子一大截,除非是庶长子这等有特殊地位的人物,否则嫡庶之间的差距大如鸿沟。

  因着康熙这突如其来的惊喜,父子兄弟间的气氛一时颇为和谐,康熙的心情也是前所未有的愉悦,不由得心中感叹,果然严父慈母才是一个正常家庭的模式,即使是皇家也不例外,幸好宜敏经常给他支招,告诉他不少孩子们的心事,他才能与儿子们交流得如此轻松自然,而非像君臣奏对一般刻板僵硬,他满腔慈爱无从发挥,最后只能硬生生地憋着。

  康熙虽是皇帝,但是他同样是个父亲,有一颗慈父之心,希望享受父子间的天伦之乐,只是他自己从小就没有享受过父爱的感觉,完全不懂得该如何与儿子相处,反而总是端着的架子,用严厉的态度,紧迫盯人的课业,来体现对儿子的望子成龙,却让父子间的关系越行越远,最终只剩下君臣间的上下尊卑与虚伪客套。

  宜敏不介意偶尔调和一下康熙的父子关系,毕竟孩子们都还小,还没到剑拔弩张的时候,这时候让康熙多慈爱一分,未来他的软肋就多一分,不至于早早成为那个冷血无情的帝王。那样的康熙是孤家寡人,私欲极重,对皇权利益绝不会作出任何退让,就连儿子也不会手下留情,几乎毫无破绽,这是她不愿意看到的。

  第250章 后宫之主(二十九)

  康熙和儿子们走出乾清宫,宜敏也很快起身从小厅慢慢踱步到了东暖阁,此刻东暖阁里空无一人,伺候的奴才没有得到康熙的允许,并不敢随意进入,因为这里是康熙批阅奏折的所在,多少国家机要大事都在里头放着,谁敢多瞟一眼都会被拖下去打板子,连日常打扫都是李德全亲自做的,只有康熙在的时候,才会偶尔允许奴才入内伺候。

  东暖阁唯独对宜敏是完全开放的,从康熙八年入宫到现在,整整十四个年头,宜敏待在乾清宫的时间仅次于康熙,已经远远超过一个妃嫔该有的限度,所有人从一开始的惊奇不忿到现在的习以为常,甚至宜敏看书入神时,康熙突然需要召见臣子,还会特地跑到西暖阁去,免得打扰宜敏。

  平日里康熙若是政务繁忙,没有闲暇入后宫的时候,都会将宜敏请到乾清宫伴驾,这间屋子里有几架到顶的书柜,上面的书籍都是宜敏一一整理并标注书签的,她和康熙喜爱的书籍有一部分重合,她日常会拿来翻看,至于她自己的爱书则主要放在钟粹宫的书房,这里只有一个小角落用来临时放置一部分,时不时就会进行置换。

  对宜敏来说,这乾清宫已经熟到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的地步,进东暖阁就跟自己的书房一样自在,底下的奴才也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并不觉得宜敏独自进康熙帝书房有何不对。

  不过宜敏在入东暖阁前,特地抬头看了李德全一眼,然后才自顾自地走了进去。李德全很快心领神会,甩着拂尘默默地守在通往东暖阁的门厅处,他所站的位置十分巧妙,既能够看到乾清宫正殿入口处的动静,又能借着旁边的巨大立柱遮掩住自己的身形。

  宜敏此时正盘腿坐在炕上,快速翻阅着康熙批复过的奏折,她可没忘记封后是必须大赦天下的,她要知道康熙借此恩赐和赦免的人员名单,各部递上来的名单很多都是例行公事,只有康熙的朱笔单独圈出来的才是需要注意的目标。

  能够得到康熙另眼相待的绝对是人才,未来必然是他的心腹重臣,前世那些深受康熙信任的忠臣良将,宜敏都心中有数,今生虽然早早对这些人进行了布局和谋划,但是她有些担心这样的动作会不会引起一些不可预知的后果?

  也许有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物会因着她的布局,结果阴差阳错失去了这个机会,也许有些原本不曾被康熙发现的人才,今生却因为自己的插手得到了机会,从此一飞冲天。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事,宜敏已经经历的太多了,小心驶得万年船,她一边翻看着奏折的内容,一边默默记下与记忆中有所出入的人物。她并没有火急火燎极速翻看,反而动作慢条斯理,虽然一目十行,却带着从容不迫的感觉,她看完一本就按照原来的位置原样放回去,方向角度分毫不差。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她已经翻阅完近些时日来的所有奏折朱批,当她将手上最后一份奏折放下,御案上的一切和一开始完全一模一样,甚至连康熙偶尔掉落在奏折间的一根发丝都被她细心地夹了回去。

  然后她起身走向书架,开始像往日里那样,挑选起自己喜欢的书籍,顺便等着康熙散步回来。康熙注重养生,每日里饭后消食,至少也要一盏茶的功夫,今日带上了几个孩子,应该会时间稍长一些,正好足够她做点小动作。

  康熙是个心思缜密的人,更是疑心病极重,任何一点细节上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功亏一篑,宜敏可相信那根头发丝是康熙故意为之,也不想因疏忽大意而阴沟里翻船。

  “后宫不得干政”这个铁牌立在交泰殿中,始作俑者是先帝顺治,他原本的目的是为了警告自己的母后不要再插手政事,但是效果显然不怎么好,前世太皇太后历经三朝不倒,满朝文武基本都听从其懿旨行事,直到康熙除鳌拜、平三藩之后才真正收回大权。

  今生康熙登基至今二十多年,三宫六院经过多番修整,内里早已经面目全非,唯独交泰殿这块铁牌不曾被撤掉。由此可见康熙心中的想法如何了?他因为除鳌拜、平三藩的过程顺利太多,拥有了极高的威望,得以提前收回了大权,无需再看太皇太后的脸色行事,甚至以皇祖母病重为由,将其软禁在慈宁宫多年,在宫廷内外多次剪除其党羽,可见他对于后宫干政有多么的忌讳。

  宜敏多年来从不会主动过问政事,若是康熙拿来问她,她便据实以答,绝不多加评价,顶多旁敲侧击引导一二,就连两个儿子的教养她都很少再插手了,顶多就是关心生活琐事,引导一些待人接物的规矩罢了。

  毕竟孩子们长大了,马上就到入朝参政的年纪路,她只能为他们铺好路,让他们走得更顺畅些罢了,却没那本事替他们去争去斗,在她看来,若不是靠自己本事抢来的皇位,终有一天还是会失去,到时候结局反而更惨。

  随着一连串的脚步声慢慢接近,东暖阁的门帘被李德全掀起,鱼贯走入康熙父子五人,几人一抬眼就看见坐在窗边摇椅上的宜敏,手上握着一本薄薄的书册,翻开的那面朝下搁在小腹处,她微微阖眼躺靠在椅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