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到地方了

  火车到站了,荞麦跟着人流下了火车,腿有点发软。三天两夜的火车让她累得不行,差点被汹涌的人流推倒,幸好被江月扶了一把。

  ";谢谢。";她说完就赶紧跟上人流往车站外走。火车站外是黄土飞扬的道路,周围的建筑破旧不堪,墙上贴满了各种标语,充满了浓浓的时代气息。

  ";公社知青都到这边来!排队!";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大声喊着。

  荞麦和江月跟着其他知青往那边走,一路上打量着周围的环境。和城里的繁华相比,这里显得格外破旧和荒凉。

  ";安静!我念到名字的,到前面来。";那个干部拿出一个本子,开始念名字。

  ";我是河湾公社负责接待知青的李主任。";等大家安静下来后,李主任说道,";下面我要把你们分配到各个大队去。";

  ";叶荞麦,江月,李盼弟";

  ";到!";荞麦赶紧答应。

  ";你们分到胜利大队。";李主任在本子上画了个勾,";胜利大队的干部在那边等着。";

  李盼弟还在后面磨蹭,荞麦和江月提着行李,朝着李主任指的方向走去。那里站着一个中年男人,穿着打了补丁的短褂,脚上是一双灰扑扑的解放鞋。

  ";我是胜利大队的赵根生,你们是荞麦,江月,李盼弟同志吧?";男人笑呵呵地说。

  荞麦他们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走吧,村里派了牛车来接你们。";赵根生说着就要去拿荞麦的行李。

  荞麦连忙说:";不用麻烦大队长,我自己来。";

  赵根生也没勉强,领着她们往外走。车站外停着几辆牛车,赵根生带她们来到其中一辆前。

  ";你们坐后面,我家婆娘赶车,她有经验。";赵根生指着赶车的妇人说。

  那妇人姓张,是赵根生的媳妇,四十岁左右,皮肤黝黑但面相和善。

  ";大闺女,你坐我旁边,我们边走边说说话";张嫂拍了拍身边。

  荞麦刚要上车,后面又来了一个男知青,也是分到胜利大队的,叫冯大民,坐在了后面。

  一路上,牛车走得慢悠悠的,张嫂跟荞麦她们说着村里的情况。荞麦趁其他人没注意,往张嫂手里塞了几颗大白兔,“麻烦嫂子了,这个留着给孩子甜甜嘴”张嫂想到家里的孩子,收下了糖果,怼荞麦更加热情了。

  一边聊天一边赶路,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天微微黑,他们总算到了村里,牛车停在了知青点外,屁股颠的都没有知觉了。下车的时候荞麦腿软的差点摔了一跤。

  ";我们村的知青点其实能挤一挤。";张嫂说道,";你们女知青都住一个屋,男知青住另一个屋。";

  胜利大队的知青点坐落在村子西头,是两间大土房。院墙不高,大门是用木板钉的。知青们刚来时这里还很破旧,经过几年整修,总算能住人了。

  院子不大不小,一进门就是几畦菜地。知青们种着青菜萝卜,茄子辣椒,虽然面积不大,但也能解决些吃菜问题。院子角落有口老井,井台是水泥砌的,旁边支着一根木杆晾衣绳。井边还有个水泥洗衣台,方便大家洗衣服。

  房子分东西两间,东边住女知青,西边住男知青。每间屋子都是一个大通铺,能睡六七个人。炕上铺着厚厚的稻草,上面再铺褥子。墙上贴满了标语和剪报,还有知青们从城里带来的照片。

  屋里摆设很简单:一张长板桌,几条长凳,一个简陋的衣物架。每个人的箱子都整齐地摆在炕边。

  厨房在两间房中间,一个大灶台,上面支着两口大铁锅。知青们轮流做饭,平时都是一锅咸菜,一锅粥。案板和灶具都是公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专门的饭盒和筷子。

  后院有两个土坑厕所,用芦苇编的帘子当门。夏天洗澡要去河边,冬天就在厨房烧热水擦洗。柴火堆在后院墙根下,盖着油毡布防雨。农具也放在后院,锄头铁锹一应俱全。

  看到居住环境,荞麦和江月对视一眼,都松了口气。总比分散住在村民家里强。他们在知青点放下包裹又坐着牛车去村部。

  到了村部,赵根生让大家在屋里坐会儿。屋里已经有几个村干部在等着了。

  ";这是我们村的会计王大庆,妇女主任李巧云...";赵根生挨个介绍。

  介绍完后,赵根生拿出两个信封:";这是你们的安家费,每人30块钱。村里先借给你们口粮每人20斤细粮,20斤粗粮,从工分里扣,不够的话可以自己买。

  带上自己的口粮,一行人往村西头走去。路上,荞麦看到村民们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有的还光着脚丫子。相比之下,她的衣服虽然普通,但起码是没有那么多补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巧云领着荞麦和江月,李盼弟进了女知青屋。

  屋里已经住了六个女知青,看到她们进来都很热情。

  ";你们来了!快进来坐!";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笑着说,";我叫李春,是女知青这边的负责人";

  其他几个女知青也纷纷做起了自我介绍。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话,气氛顿时热闹起来。

  ";咱们九个人睡一个大炕,晚上可以暖和些。";江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