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密谋

; 赵高微微一笑,将声音再次放低了一些,“丞相大人,这正是我要跟您商议的事。如今少府、少监手中有内库、官僚系统握在手,而秦廷中的明争暗斗只多不少。若大人想要真正稳住局势,就该知道谁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继承人?”李斯的心中一凛。他虽然在朝中地位显赫,但对秦始皇逝世后的事宜亦是心中无底,特别是如今各公子孰强孰弱,他在脑海中反复权衡,却总觉得没有绝对稳妥的选择,“你是说你知道陛下的遗愿?”

  赵高轻轻拍了拍自己胸口的衣襟处,似在暗示,“我有一封陛下临终前写给我的密令……不然的话,怎么会这么急着来找丞相大人您商量?要知道,立谁不立谁,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李斯没有立刻开口,视线落在赵高身上,深深凝视了一会儿。雨夜中灯火摇曳,让赵高的笑容显得模糊不清,却又带着一抹阴森的意味。李斯在想,这个赵高到底想要什么?他明白赵高一直被嬴政视为极其亲近的人,如今嬴政一死,赵高若想借机上位,也不是不可能。但李斯也同样清楚,独自掌握局势并不是赵高能轻易做到的,他必须借助外廷的力量。

  “好,赵高,你说吧。”李斯语气里带着几分戒备和冷静,但也传递出一种松动的信号。他深知,现在的秦朝像一只巨兽失去了头颅,各方势力都可能争夺下一任帝位,而自己与赵高的合作或许是一个令人值得期待的开始。

  赵高脸上的笑容逐渐加深,雨水顺着车帘流下,敲打在地面上。他轻轻拂了拂衣袖,目光在李斯与自己之间的缝隙处一闪而过。此刻,他与李斯正是站在天平的两端,需要一个决定。

  外面的雨声依旧淅沥不断,伴随着秦朝权力谱系正在暗中发酵的变局。赵高轻启薄唇,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意味深长:

  “国不可一日无君。眼下咸阳朝堂空悬,您可曾思考过,下一步该如何?”

  李斯抬头,目光深邃却略显疲惫。他看着赵高,缓缓吐出一口气:“国不可一日无君,此事我自然清楚。但丞相之位让我明白,这件事若处置不当,非但江山难保,我等身家性命也将不保。”

  赵高听了这话,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似笑非笑的神情,随后摇了摇头:“丞相的担忧,我何尝没有?眼下局势看似稳固,实则暗流涌动。外廷、内廷、军方、地方势力,皆如群狼环伺。若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李斯眯了眯眼,仿佛在思索赵高的用意,语气带着几分探究:“依你之见,当如何稳住这局势?”

  赵高微微低头,话语中透着一丝谦卑,却又不失分量:“丞相,扶苏公子才德兼备,贤名在外。按理说,他是理想的继承人。但您想过没有,扶苏手握北疆大军,身后有蒙氏兄弟相助,还有楚地的旧势力隐隐与之呼应。一旦他登基,丞相认为自己的位置,是否还能稳如泰山?”

  李斯的脸色微微一变,赵高趁势继续:“扶苏公子虽仁孝,但大秦以法立国。若他即位,必然会打破法家的根基,而丞相您,正是法家的代表。他登基之后,恐怕首先会削弱您的权力,以安抚那些对法治不满的士族和旧贵族。”

  李斯沉默片刻,眉间的褶皱更深了几分。赵高见状,语气更加柔和,却字字如刀:“相比之下,公子胡亥虽年少,但品性温和,尚未形成自己的班底。若立他为帝,丞相大人既可稳坐中枢,又可辅佐年轻的皇帝治理天下,岂不更为妥当?”

  李斯抬起头,目光中带着一丝怀疑:“赵府令,你究竟想从中得什么好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高低声一笑,眼神平静如水:“丞相过虑了。赵高身为内廷之人,只求效忠大秦,绝无私心。但当今之局,若无人挺身而出主导全局,这天下只会陷入动荡。赵高无权无势,能做的,不过是辅佐丞相,为国尽绵薄之力罢了。”

  这番话既有谦卑又有警告,令李斯心中生出几分动摇。他低头不语,脑中却飞速盘算着赵高的话中真假。片刻后,李斯缓缓开口:“此事重大,不可仓促决定。你说得有理,但我需再细思量。”

  赵高站在马车内,丝毫没有退出的意思。他直起身来,目光冷静地锁定李斯,语气里带着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压迫感:

  “丞相,局势已不容犹豫!始皇帝的驾崩若被泄露,北疆的扶苏手握重兵,只需举一面旗帜,咸阳便会大乱!到那时,我们两人还有活路吗?更何况,如今随驾的禁卫军中,也未必全是我们的心腹。”

  李斯的手指缓缓攥紧,眼神中浮现一丝动摇。

  赵高看在眼里,话锋一转,语气不再是试探,而变成了如利刃般的直指人心:“丞相,您既然坐到了这个位置,想必明白一个道理——局势到了这个地步,生存的空间已经极其狭窄。要么,我们控制咸阳,拥立胡亥为帝,确保我们的权力稳固;要么,扶苏掌握大权,到时,他第一个对付的,就是您!”

  李斯的眉头拧成一团,沉声道:“赵府令,你为何如此自信,扶苏会与我们为敌?他仁孝为名,又是始皇帝之长子,怎么会……”

  赵高冷笑一声,打断了李斯的话:“仁孝?丞相,这世上最无用的便是仁孝二字!扶苏的仁孝,只会让他去安抚那些不满秦法的旧贵族和儒生,而您呢?您是秦法的奠基者,您觉得,扶苏会容得下您?还是说,您甘愿交出权力,让扶苏的新政来废除您这一生的心血?”

  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李斯心上。

  他想起那天坑杀儒生时,整个朝堂寂静无声,唯有扶苏敢挺身劝阻始皇。

  始皇龙颜大怒,当场将扶苏发配北疆,监管那三十万驻军。

  然而,李斯深知,始皇的怒火之下,夹杂的并非单纯的厌恶,还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不舍,也有深深的恐惧。

  始皇忌惮扶苏,他害怕这位大皇子终有一日会积聚势力,将他从皇位上拉下。扶苏的仁孝名声、儒家理念,原本是始皇帝最看不上的东西,但扶苏的仁义也成为吸引臣民归心的一面旗帜。这位皇子与蒙恬兄弟关系密切,又在楚地拥有深厚的人望,势力盘根错节,令人难以忽视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