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汉中对

着自信与从容,仿佛这复杂的数字推理对他而言,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

  刘邦闻言,心中猛地一震,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他原本以为,这刁钻的问题足以让韩信陷入短暂的思索,却没想到对方竟能如此迅速且准确地给出答案。

  这一细节,让刘邦对韩信的能力有了新的认知,也在心底悄然对这个年轻人多了几分赏识。

  但他并未表露出来,依旧面沉如水,紧接着又抛出下一个问题:“你且说说,得出这答案的缘由。”

  韩信神色沉稳,目光坦然,不疾不徐地说道:“汉王,依我观之,这组数字与军队整编之理相通。以六十三为例,可看作一支由若干小股兵力整合而成的队伍,每股兵力的人数及组合方式,恰似这数字的构成因子。同理,八十一所代表的队伍,其兵力结构与六十三有所不同。当需将这两国队伍协同作战,统一调度时,便要依据彼此特性,找到一个能让二者完美融合的规模。”

  他微微停顿,见刘邦神色专注,若有所思,便接着说道:“就如我方有一支六十三人一队的小队,擅长山地作战,另一支八十一人一队的队伍,长于平原冲锋。

  若要将他们合为一股力量,发挥最大战力,就得考量如何编排。经反复思量、实战磨合,发现五百六十七人规模时,能让各小队优势互补,发挥出最佳协同效果,这便如同找到了一个契合点,让不同队伍融为一体。

  至于四十八与五十二所代表的队伍,亦是如此。经过对他们作战特点、人员配置的深入分析,最终得出,当整合为六百二十四人规模的部队时,无论是指挥调度,还是战术执行,都能达到最佳状态,发挥出远超各自为战时的强大力量。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精准调配兵力,如同巧妙编排数字,唯有如此,方能在交锋中占据主动,克敌制胜。”

  刘邦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难得的笑意,赞叹道:“韩信,你这军事才能着实不凡!我在这汉军之中,历经无数战事,麾下谋士将领众多,可这道题,从来也没人能答上来。也许是我没读过什么兵法吧,只是我的一点野路子兵法。”

  韩信闻言,神色恭敬,微微欠身说道:“汉王过谦了!您从沛县起事,一路披荆斩棘,历经无数硬仗,能在乱世中闯出这般天地,所积累的实战智慧,绝非寻常兵法所能比拟。这等从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经验,才是真正宝贵的财富。”

  他稍作停顿,目光坚定地望向刘邦,继续说道:“我虽研习过一些兵书,知晓些理论,可深知唯有结合实际战事,才能让这些知识发挥效用。就如今日这数字与兵力调配的问题,若没有对军队的深入了解,没有实战中对各类状况的应对经验,纵有再多理论,也是纸上谈兵。汉王您多年征战,对军队的每一处细节,从士兵习性到将领特质,都了若指掌,这是旁人难以企及的优势。我不过是借所学,试着将一些潜在规律梳理出来,而真正能将这些运用到极致,在战场上决胜千里的,还得靠汉王您的英明决策与指挥。”

  刘邦听后,爽朗地大笑起来,眼中满是欣赏,指着韩信说道:“你这小子,也不呆啊,这不是挺会说话来事的吗?” 他的笑声在营帐内回荡,驱散了先前的严肃氛围。

  笑罢,刘邦收了收神色,饶有兴致地继续打量着韩信:“不过我知道,你可不是只会阿谀奉承之人。若没真本事,光靠嘴皮子,可在我这汉军里混不下去。今日你对这数字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你的能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邦缓缓踱步,一边走一边说:“我这一路,见过太多夸夸其谈之辈,真正能在战场上派上用场的没几个。你既有这般对军事的独到见解,又懂得分寸,不卑不亢,倒是让我愈发好奇,你若为大将军,还能给我带来哪些惊喜。” 他停下脚步,目光紧紧锁住韩信,眼神中既有期待,也带着一丝审视:“说说吧,除了今日这兵力调配,你对眼下局势有何高见?咱们该如何应对项羽,夺得天下?”

  韩信神色一凛,表情变得严肃而专注,拱手说道:“汉王,项羽虽貌似强大,实则弊病丛生。他为人刚愎自用,听不进良言,麾下众多谋士,如范增这般的大才,都难以施展其能,如此一来,项羽便如同盲人摸象,在决策上屡屡失误。”

  “再者,项羽残暴不仁,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对其怨声载道。就拿入关之后来说,他大肆屠戮,又火烧阿房宫,这般行径,早已失了民心。而汉王您入关时,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关中百姓无不盼着您能主政,民心所向,便是胜利的根基。”

  “谈及战略,当下我军应先稳固关中。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土地肥沃,粮草丰饶,可作为我们坚实的大后方。在此期间,大力发展生产,训练士卒,提升我军战力。同时,广纳天下贤才,充实我们的智囊团,为后续作战出谋划策。”

  “对外,可派能言善辩之士,前往各方诸侯处,晓以利害,离间他们与项羽的关系。项羽分封诸侯时,厚此薄彼,诸侯们本就心怀不满,我们正好利用这一点,让他们与项羽离心离德。待时机成熟,我们便可东出,与项羽逐鹿中原。”

  “届时,我军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项羽勇猛有余,谋略不足,喜好强攻。我们便以逸待劳,避其锋芒,击其弱点。可多设伏兵,奇袭其粮草辎重,扰乱其军心。同时,联合那些被项羽压迫的诸侯,形成合围之势,逐步削弱项羽的势力。假以时日,必能战胜项羽,夺得天下!”

  刘邦静静地听着韩信的阐述,表面上依旧保持着沉稳的神色,可内心却如同翻涌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韩信,眼中满是赞赏与认同,韩信对民心向背的深刻理解,与他内心深处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在心中暗自感慨,自己从沛县起兵以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深深明白百姓的支持对于成就大业的重要性。他想起自己初入关中时,与百姓约法三章,那是他赢得民心的关键一步,也是他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如今听到韩信如此透彻地分析民心的力量,以及项羽因失去民心而逐渐走向衰败的趋势,他更加坚信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

  刘邦听着韩信对民心力量鞭辟入里的分析,心中一动,他目光深邃地看着韩信,似是漫不经心地开口问道:“韩将军,方才听你对民心一说见解独到,想必对百姓生活也颇为了解。那你可知道什么是户口本?”

 &emsp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