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采买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街上吹糖人和卖糖葫芦的最多,糖人是纯甜,孟晚不大爱吃,糖葫芦酸酸甜甜的,不如买一串尝尝。

  他这边只是多看了两眼,宋亭舟便察觉到了,从怀里摸出钱袋子叫住了卖糖葫芦的小贩,递给他两文钱后对孟晚说:“喜欢哪串自己拿。”

  孟晚挑了串自认为又大又红的,等小贩推车离开,自己没吃第一口,先递给宋亭舟,“你吃?”

  他也不是没心没肺的人,虽然感情上更心系常金花,对宋亭舟还没什么超出亲人的情感,但人家拿他当未婚夫一样照顾,他也不能丝毫不回应,不然就太伤人心了。

  宋亭舟侧垂下头,因为忙了半日又总是挤在人群里,发鬓都有些松散,有一缕垂他脸侧,让他侧脸的线条都变得柔和。

  他的长相还是不错的,脸部线条分明,五官立体有型,因常年镇上求学,与家中来回往返,肤色不是太白,但也不黑。身材修长,肩宽腰窄,英俊且又有种读书人特有的文人气质。

  但说出的话却依旧煞风景,“不可,如此光天化日,你我又没成亲,断不可如此轻浮。”

  他自觉说的有些令人误解,忙接着解释:“我不是说你轻浮,是我……”

  “算了,我自己吃好了。”孟晚面无表情的将拿着糖葫芦的手缩了回来。

  真是活该他万年孤寡!

  街上还是吃食最多,镇子小,娱乐方面也就是满哥儿两口子看的杂耍班子,连个唱戏的都没有,都是镇上的乡绅老爷家办喜事了,派人去县城里请人戏班子过来。

  孟晚逛了一阵便决定不再多待,临走前先去趟镇上布庄。

  宋亭舟小媳妇似的跟在他身后,再不敢乱说话惹他生气。

  镇上的布庄有两家,不过外面卖布的私人摊子不少,孟晚也在外面看过了,摊贩上的布质量参差不齐,只比布庄的布便宜一两文。

  孟晚随意进了家靠近杂技班子的布庄,隐约还能听见人群的喝彩声。在前世看遍了各种歌舞表演和电视剧,他对这种杂技不感兴趣,但也能理解如今有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偶尔看场戏听个曲就是难得的娱乐项目了。

  地主老爷过寿请戏班子,是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想去看上一场的,人多便热闹。

  就像现在的集会,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小童穿着打着补丁的棉衣,却也不妨碍他们笑着的时候对新年的期盼。

  今日布庄里的人同样很多,能看出布庄的生意盈利绝对比书肆多,光是忙活着招待客人的小二就有两位。

  老板和老板娘忙着给客人裁布,孟晚和宋亭舟站了一会,店小二才抽出空来招待。

  “两位客官,咱们想看啥样的布?是做衣裳还是做被子?”

  小二问的是宋亭舟,宋亭舟不作答,却看向一直不理他的孟晚。

  “做衣裳用的,要颜色深些。”

  孟晚今日穿的还是他那件靛蓝色的旧棉袄,洗了几次后色泽有些泛白,有些地方扯坏了,常金花还给他补了两道。

  店里的客人穿的都很整齐,最次也是新做的粗布衣,孟晚这身算是比较寒酸了。

  小二见当家作主的是这位哥儿,脸上的笑也没减。

  “那您看这边,这边是粗布,咱们布庄布料染得匀称,颜色又多,一百五十文一匹,做一身成衣足够了,还能有富余。”

  他嘴上没说,但心里已经自动给孟晚划了个档次,还提前说了价钱。今日集会外面的布摊子比平日便宜些,提前说好价钱免得一会儿为了几文钱纠缠。

  这小二平时做买卖惯了,竟然也琢磨出一套待人处事的经验。

  孟晚仔细摸着布,看了看颜色,深沉些的颜色只有深紫、棕褐和深蓝。黑色不算,除非家里有丧事,基本没有正常人会买黑布和白布做衣,穿在身上路过人家家门口都会被骂。

  “敢问小哥儿细棉布的怎么卖?”

  小二将他们引到另一旁人多的一处,“这些都是棉布,颜色比粗布多些,料子也更柔软。”

  细棉布摆在铺子正中间,老大一片区域,可见平时镇上人买细棉布的居多。

  孟晚上前细看,颜色确实不少,粗布的深紫色看着就像是七老八十的老太太穿的,细棉布的绛紫却像是用烟粉色调节了紫色,正适合三四十岁的妇人穿。

  孟晚一眼看中了这块布,他先问身后的宋亭舟,“这块布给宋姨做衣服呢?”

  宋亭舟看都没看那块布,便急着附和,“很好。”

  孟晚狐疑的看了他一眼,眼神中充满了不信任。

  他是不是在敷衍我????

  宋亭舟不知其意,见孟晚又不说话心中忐忑,补充了一句,“我娘穿的都是往年旧衣,已经很多年没做新衣裳了,我也不知她喜欢什么颜色。”

  孟晚心想:白问,还是得自己拿主意。

  “小二,这匹绛紫色的布多少钱一匹?”

  小二见孟晚像是真要买棉布,脸上笑意加深,“细棉布这边十种都是四百文一匹,您看的这匹绛紫与这边这些工艺更繁琐些,是四百五十文一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孟晚“嘶”了一口气,怪不得村里人都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