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腹背受敌

  皇甫贯有心杀贼,却不能违抗节度使的命令,私自出兵——这与那些反贼何异?

  他曾多次上书谏言,却被王威一一否决,眼看群雄并起,在大周江山上肆意驰骋,不禁越发愤懑。

  听闻高楷占据二州,自立为将军,他再次上书,欲领兵征讨。

  本以为石沉大海,却不料,这老迈昏聩的王节度使,竟然同意他出兵。

  一时间又惊又喜,不知是何缘故。

  只是,时不我待,若不趁这高楷羽翼未丰之时,将他剿灭,待他席卷整个陇右道,便为时已晚了。

  皇甫贯当即下令,召集全部兵马,共计四万大军,攻向广武。

  广武县令一面据城坚守,一面派人急报金城。待收到这十万火急的军情,高楷当即召集文武议事。

  “这河州刺史皇甫贯,是何来历?”

  沈不韦拱手道:“此人我略有耳闻,其出身关中大族,曾是先帝的千牛备身,屡受先帝提拔,曾官至辅国大将军,深受器重,对大周忠心耿耿。”

  “当今陛下继位后,因年幼,朝政由尚书令把持,其骄横跋扈、权倾朝野。”

  “皇甫贯上书弹劾,却遭贬黜,沦为河州刺史。”

  高楷微微颔首,这倒是一个忠臣。

  “诸位可有良策退敌?”

  众人沉默片刻,褚登善开口道:“主上,皇甫贯久经战阵,兵马娴熟,非易与之辈。”

  “为今之计,唯有据城坚守,以待良机。”

  高楷眉头微蹙,四万大军来势汹汹,又有老将统领,确实应该暂避锋芒。

  只是,广武小城寡民,一味守御必然坚持不住,迟早被大军攻破。

  还需另想退敌之法。

  思忖片刻,高楷沉声道:“据城坚守非长久之计,三郎、长孙,你们二人各领一万兵马,前往广武迎战。”

  “遵令!”梁三郎与狄长孙齐声应下。

  商议完此事,众人正要散去,忽见管事匆匆来报:“郎君,那岷州羌人钟祁连率领大军,威逼安乐。”

  高楷面色一变:“有多少兵马?”

  “据探马回禀,足有三万。”

  “这……”众人皆是哗然,前有皇甫贯四万大军来势汹汹,后有这钟祁连三万兵马虎视眈眈,可谓腹背受敌,两面夹击。

  稍有不慎,便可能兵败如山倒,身死族灭。

  高楷环顾众人,沉声道:“如今已是危急存亡之时,诸位可有扭转乾坤之计?”

  一时间,堂中落针可闻。

  沉默半晌,褚登善拱手道:“主上,我愿领洮州兵马,对战钟祁连。”

  “可。”高楷毫不犹豫道,“洮州兵马皆由你节制,只需牵制他,待击退皇甫贯,再与他交战。”

  “是!”褚登善俯首听命,不禁感叹主上用人不疑。

  毕竟,他可是降将,主上却把洮州兵马,交由他一人统领,不可谓不信重。

  他心中暗下决心,便是拼了这条命,也要将钟祁连牢牢钳制在安乐城外,绝不让他更进半步。

  ……

  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本以为前狼后虎已是棘手,却不料那叠州,也出了变故。

  叠州拢共两个县:合川与常芳,只是一个下州。

  然而,州中百姓对刺史孙士廉,多有赞誉,只因这人处事宽厚,救济民间疾苦。

  褚谅一路走来,见合川城中,颇为安定,士农工商皆井然有序,不由称赞一声:士廉治理有方。

  他与孙士廉是旧相识,早年曾同在朝廷为官,又一齐遭贬,背井离乡,故而更多一分惺惺相惜之感。

  凭借这份交情,他才主动请缨出使叠州,说降孙士廉。

  原以为此事,至少有八分把握,却不料刚一见面,便迎来当头一棒。

  孙士廉对他客气相待,却对投靠一事,不置一词,只把他晾在城中,不闻不问。

  这番变故,惹得褚谅百思不得其解,却又自觉无颜面对高楷,只得在城中逗留,想方设法求见,却如泥牛入海,毫无音信。

  “士廉不是个野心勃勃之人,更不曾肖想拥兵自立,图谋天下。”

  “此番态度转变,怕是另有变故,却不知何人从中作梗。”

  他多番打听,方才得知,孙士廉和一个道人来往甚密,颇为尊崇,视为座上宾,时常请到府中谈玄论道,秉烛夜游。

  褚谅摇头一叹:“道士和尚,皆是毁家纾难之人,不宜亲近。”

  “虽有几分法术神通,却并非正道,不为朝廷所取。”

  “怎可荒废政事,追寻那虚无缥缈之逸闻。”

  他对孙士廉笃信道士,极不赞同,殊不知,孙府之中另有一人,更是心焦。

  这人一身青袍,温文尔雅,正是孙士廉外甥——杨烨。

&ems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