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王侯将相

  且说河州、枹罕城。

  刺史沈不韦伫立城头,远望下方,不禁哂笑一声。

  “这王威,果然胸无大志,只知享乐,全无半点节度使之威严。”

  王威此前率领三万大军,进犯枹罕,昼夜不停地攻城,想要夺回河州。

  可惜,沈不韦坚守城池,守御有方,即便他使尽浑身解数,也攻不破外城,遑论内城了。

  连日来战事失利,士气大跌,王威便也偃旗息鼓,只作出一幅围城的样子,给“盟友”李昼相看。

  本就毫无恒心毅力,又有斥候传来“噩耗”,李昼大败亏输,全军覆没,仓惶逃回渭州。

  而那高楷一战大胜,夺取岷、宕二州,足足占据六州之地,声势反超李昼,为陇右道第一。

  王威骇得魂不附体,慌忙下令撤兵,回返鄯州湟水城。

  这一战,他来得匆忙,去得也匆忙,不像是前来征战,倒像是“率兵示威”。

  如此胆小如鼠,毫无大志,自然惹得众人耻笑。

  沈不韦身侧,一个佐官冷笑道。

  “主上大败李昼,这王威老儿,自然惊惧万分,连夜奔逃。”

  “他虽有朝廷任命,为一方封疆大吏,却昏聩无能,鼠目寸光。”

  “迟早身死族灭,为天下笑。”

  沈不韦嘴角一勾:“正因大周天下,有这等尸位素餐、昏聩无能之人,主上才要起兵,匡扶社稷,重振朝纲。”

  “刺史大人所言极是!”众人纷纷附和。

  眼下,大周朝廷尚在,仍需扯虎皮、拉大旗,谋个大义的名分。

  一旦朝廷这座破屋子倒了,就是天下群雄称王称帝之时。

  沈不韦神色振奋:“想不到,我也有封侯拜相之望。”

  他虽出身吴兴沈氏这等世家大族,却是个偏支,早已家道中落,沦落到经商糊口。

  这时节,士农工商,阶层森严,商贾最为低贱。

  素来遭受沈氏子弟白眼,更有瞧不起他的,建言族长将他革去宗籍。

  虽然没有得逞,却也让他声名扫地,江南一带大族子弟,皆对他百般嘲讽排挤。

  无奈之下,他只能远走他乡,奔走在巴蜀、汉中,最终来到陇右。

  所幸,因一场粮价之争,受高楷赏识,接连擢升,从一个不闻一名的白身,到如今的四品刺史,一方大吏。

  可谓扬眉吐气,步步高升。

  “富贵不归乡,如衣锦夜行。”

  “有朝一日,我定要风风光光回返吴兴,让那些嘲讽、排挤、瞧不起我的人,好好看看。”

  “商贾又如何,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才是沈氏麒麟子!”

  身侧众佐官面带艳羡:“听闻,主上承诺,攻灭王威、李昼二人,全据陇右道之后,便要论功行赏,给文臣武将加官进禄。”

  “这可是天大的喜事!”

  “刺史大人,您早早从龙,不过一年便登临四品高位,着实深得主上信重,还望您多多提携。”

  众人点头哈腰,对他这个河州刺史言语奉承,讨好不已。

  沈不韦既是喜悦,又是感慨:“我这一身权势富贵,皆因主上重用,不嫌我商贾之身。”

  他久在尘世厮混,通晓人情世故,最是目光敏锐。

  即便这些个佐官掩饰得很好,他也察觉到一丝轻视,无外乎不屑他商贾出身。

  “主上英明睿智,不以出身论英雄,不拘一格简拔人才,如此胸襟气魄,岂是你们能测度的?”

  沈不韦暗自冷哼一声:“主上信重,我必誓死镇守河州,不让王威老儿越过雷池半步。”

  “得逢明主辅佐,时移世易,谁知他日,我没有宰执天下之时?”

  朔风呼啸、荡起天下风云,携着他的豪情壮志,扶摇直上九万里。

  ……

  夏去秋来,又是一年丰收季。

  高府之中,吴弘基满脸欣喜,禀报道。

  “主上,今年风调雨顺,无大灾大旱,可谓天降大喜。渭河尤其平稳,不似往年一般泛滥。”

  “此番收割粮食,府库之中仓廪殷实,堆积成山,足以支撑城中军民,三年之用。”

  “如此甚好。”高楷笑道:“既然是个丰收年,便要与民同庆。百姓耕种不易,辛劳大半年,也该过上好日子了。”

  “传令,六州军民,皆免除徭役,废弃苛捐杂税,粮食只征一成。”

  吴弘基赞叹一声:“主上一片仁德之心,麾下军民必定感激不尽。”

  周顺德微微蹙眉:“主上,此行是否太过宽仁,只征一成粮,府库之中,怕是入不敷出。”

  高楷摇头道:“自天下动荡以来,天灾人祸不断,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百姓早已不堪重负,卖儿卖女、易子而食、沦为盗贼匪寇。”

&emsp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