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儒家争论中世家子弟的傲慢

  佛教有八大派系,每一门的影响力都不可小视,足以堪比一座道宗。

  其中六宗在大景。

  一宗在西域,一宗在三胡国。

  严格来说,西域那一佛宗才是佛教起始,不过西域太过贫瘠,以至当年多有佛徒脱离,一路往东来,一路往北去。

  分别进到中原天下,以及北部天下。

  至今,佛教六宗在中原地区遍地开花,与儒、道两教融合,成为本土宗教。

  佛门是一个大教,教徒众多,不能单纯的以某一人好坏粗暴定论整个教门。

  实际上,佛教宗派中的大多数对于国家稳定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甚至当年驱逐妖国大军时,也贡献莫大。

  但不可否认,佛教中亦有不少败类。

  佛教传播太广,各地教义不尽相同,出现信仰偏差、修行偏差,导致心性变化不是难以理解之事。

  林渊所理解的佛宗里,若以大乘佛教教义为主,便会积极普度众生。

  若以小乘佛教教义为主,则注重于超脱自身、强大能力,或许才会做出一些违反人道之事。

  前者大乘佛教里,清音宗为主。

  后者小乘佛教里,有欢喜宗、圣灵宗等。

  欢喜宗格外特别,混在大乘佛宗里亦不好辨认,常以求子机缘赐予世人,实则起了色心的和尚代劳,将前来拜佛求子的女人骗至室内奸污,之后因妇女不敢声张而不了了之,丈夫还欢喜的认为是佛陀赐福,实则可悲可怜。

  圣灵宗血腥残暴,常以生灵血肉祭邪佛,修禁法获得不受控制的功力,荼毒一方。

  后两者不为天道所容,大景朝廷更是严厉打击,一般不会出现于明面之上,在西域和胡国才会兴盛些,毕竟战力是实打实的。

  林渊来到天霞山。

  一座梵音缭绕的浩大寺庙坐落于山上。

  漫山的红枫与银杏为这庙宇增添一抹悠然气质,茂盛的生命力,像是上天都喜爱。

  没有选择进寺,而是去了一旁山峰枫林下。

  天霞寺为外来游客设立了论道场合,容纳各派学子争论,吸引不少游人参观。

  林渊踏入此间,很快感受到蔓延一片的火热气氛。

  枫林树下,有两个读书人模样的年轻人,虽是士子袍服、士子巾,但佩饰不凡。

  也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是修行者,但哪怕是儒文一派的修行者,在体魄上也不如其他几派系,因为走的唯心观想。

  两个年轻人在争论一个难题。

  到底是舍生取义好,还是暂全性命为苍生好。

  舍生取义,指在危难来临之际,在大势不可改变之时,为了国家大义,不愿受虏而自行了断,保全气节。

  暂全性命,则是要在此种情况下,先委曲求全保得性命,为天地苍生继续献力。

  前者斥责后者没有骨气,为了自己的性命而抛弃以往恩德侍贼,为子孙后代开坏头,辱没圣人的圣贤书。

  后者则辩驳,敌人虽来,可天地苍生仍在,如果无人委屈求全维护,难道让敌人肆意践踏吗。

  两人各自举了例子,数百年前妖国大举入侵之时,舍生取义的读书人如歌壮烈,慷慨赴死;继续在沦陷区为官的人,也忍辱负重,为大景太祖收复天下提供支持。

  林渊大概听明白了。

  这是儒文学派自古以来的争论。

  也是数位儒家先贤的各自立场,一位认为气节重如山,应当坚定持守,要为天下、为国家、为后代树立榜样,为先贤守住坚韧之心,为此不惜舍生取义,身虽无奈,心不俘于贼矣。

  这位儒家先贤叫孟子,也是儒文学派的亚圣。

  另两位先贤则认为,所谓气节,发自本心,通过审视内心来发现良善,气节源于赤子之心,而非当下一时所作所为,如果随随便便放弃生命,岂不是逞一时之勇弃天下、生民于不顾?该给气节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气节。

  这两位儒家先贤,一个叫陆九渊,一个叫王阳明。

  孟子是数千年前的人物了,陆九渊、王阳明则是诞生于妖族横祸的数百年前。

  那时成契攻灭陈朝后,肆虐将近百年之久。

  期间涌现许多思想家与实干家。

  林渊觉得两方都对。

  舍生取义的气节不可少,舍己为苍生的坚守也不可少。

  枫树论道场周围有数十人,分为两派争论不休。

  忽然看见林渊对着两边都是频频点头,一副皆是认同的模样,不由得对他这个‘骑墙派’一下不喜。

  不善的目光纷纷转移而来。

  其中一名女扮男装成士子模样,二十岁上下的女子出列拱手抱拳道:

  “这位兄台为何要两方都讨好?”

  “你不知这样会惹得两边都嫌吗,兄台看起来斯斯文文,应该也读过书,应当知道亚圣先贤之理饱经磨砺,而陆、王区区几百年的道理,如何能跟数千年前的真理相提并论?”

  “兄台这般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