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



  九阿哥一进去,就见户部的人一个个气若游丝的样子,不由吓了一跳:“尚书大人,他们这是怎么了?”

  户部尚书扫了一眼,不在意道:“没事,他们就是忙活久了才这个样子,等做完后休息两天就好。”

  九阿哥心里一紧,这是得多累,累成这样啊!

  他退后两步,这时候逃跑还来得及吗?

  可惜户部尚书已经牢牢抓住九阿哥的袖子,让他逃脱不了。

  户部尚书解释道:“皇上想着缅甸那边的矿场需要人手,只在当地招募也不够,要是有戍边的百姓迁移过去就更好了。”

  矿场只用当地人,皇帝还是不大放心。

  如果能在金矿周边弄个小的城镇,两边贸易和运输都能更方便。

  用自己人,当然比当地人更能安心。

  两边交流多了,要是通婚的话,那么就能潜移默化当地的文化和习俗。

  九阿哥一怔,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金矿如今虽然签订了契约,归属还是在缅甸手上。

  哪天哥单威死了,虽说有契约在,他的后人也能修改一部分协议,或者截断金矿和戍边的运输流通。

  那么一来,金矿能挖,却运不出去,等于是白挖了。

  哪怕有驻军在,双方打起来,明面上好像他们在争抢这个金矿一样。

  如果模糊掉金矿的归属,让戍边的百姓迁移过来,渐渐往外扩张,掌握周围所有的土地和道路。

  那么哥单威或者他的后人想要发难,也无从下手了。

  只能说皇帝想得相当长远,不止他这一朝,连后代都想到了,要把金矿牢牢掌握在手里。

  更别提这金矿还挖出了银矿和玉矿来,说不准周围还有别的矿产,还是尽快掌握为好。

  百姓迁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户部要核算当地的户籍,再确定人数后,在矿场附近划拉一片地方。

  迁徙过去,百姓总要吃住。

  房屋得搭上一些简单的,让百姓能尽快入住。

  不然一家大小住过来,连个遮阳的屋子都没有,大伙儿都在外边以地为席吗?

  偏偏缅甸那边还多雨,哪怕搭个棚子也总好过淋雨,要冻着染上伤寒就麻烦了。

  反正皇帝动了一下嘴皮子,户部就要算断手了。

  看户部这些官员小吏快过劳死的样子,就知道这核算的户籍相当不少。

  这些都不能有任何出错的地方,只能反复核算。

  光是看着,九阿哥就更想跑了。

  幸好户部尚书对他还算不错,只让九阿哥负责最后的核算,而不是之前庞大琐碎的核对工作。

  对没什么耐心的九阿哥来说,这个核算数字还是比较简单的,于是他偷偷松了一口气。

  等下值的时候,九阿哥也跟户部其他人一样气若游丝站起身,开始后悔之前说简单的话了。

  虽说最后核算没有之前的工作琐碎,却也相当繁重。

  迁徙不可能只把一个地方的村子打包全送过去,那么当地就空出一大块来了,人数也会少很多。

  各省都需要人,因为有人在,耕地才有人重,不然都要荒废了。

  各地肯定不可能让户部直接把一个地方的百姓抽调走,只能每个地方抽一部分来迁徙。

  有些百姓更是不愿意离开家乡,死都要死在家里。

  去除掉这一部分,才能核算当地迁徙的人数。

  甚至有可能一家人只有一两个愿意迁徙,其他还留在原地,户籍都需要重新核对了。

  九阿哥看得两眼昏花,上马车的时候都险些没找到地方踩空了。

  他爬上去瘫软下来,就听高元说道:“主子,朱亮今天打算搬去新宅子,要过去看看吗?”

  虽然九阿哥很累,还是得过去看看朱亮搬家如何。

  总归是妻子的兄弟,就是他的兄弟差不多了。

  “去,乔迁礼物准备了吗?”

  九阿哥这么一问,高元连忙答道:“福晋已经让人备下了,送了一些摆件过去。”

  闻言,九阿哥点点头:“挺合适的,回头让人打一些小桌椅给朱亮的两个孩子用。”

  孩子还小,成人的桌椅肯定不合适。

  用饭的时候得抱着,如果有小椅子在,把孩子固定在上面,一个人就能喂饭,也不必担心孩子乱动摔了。

  高元记下,回头就去找木匠把家具打出来。

  这会儿马车已经到了新宅子,九阿哥还是第一次来,下车后看了一眼,朱亮已经听见消息出来迎接了:“九阿哥来了,快里边请。”

  九阿哥笑着道:“这宅子的位子不错,离着皇宫不远,你上值也要方便得多,不用更早起来了。”

  朱亮应了一声,点头附和道:“是啊,本家的宅子远,如今每天不用提早一个时辰出门了。”

&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