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

根大丝瓜也已经黄壳,变得皱皱巴巴,干脆都摘下来,扒开外皮,把里头的种子取出来。至于丝瓜瓤,也不用扔,晾干后洗锅刷碗好使着。

  秋日里,山上不少树木的叶子都开始泛红泛黄,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绘成新的画卷。

  竹竿伸上树一通捣,板栗便砰砰掉下,砸得落叶哗哗响。满地都是板栗,挨挨挤挤的,根本用不着四处去寻,速度快着,不多时就满载而归。

  之后几人又结伴在山林里转了转,捡回许多山核桃,还摘到不少猕猴桃和八月果。一直到太阳渐渐下落,又到给牲口家禽准备草食的时候,他们才停歇。

  好不容易把几捆草背回家,分出部分剁得细碎,拌上谷糠,郑青云一手拎食,一手提水,往矮林去喂鸡。

  方竹也提着一筐艾草去帮忙。入秋之后,蚊子不似之前那般肆虐,但他们还是习惯熏一熏。

  一到矮林,大黑和二白就迎上来,绕着腿边蹭来蹭去。郑青云开门,一大一小也紧跟在身后挤进鸡圈。

  小鸡早就长得跟老母鸡一般大,不用担心受欺负,如今便只分了两圈。

  照例把鸡食拨到木槽,清水倒进木墩子挖的浅盆里,郑青云就将桶都送去外面放好,转身又走进鸡圈。

  鸡群聚在石槽前啄得欢快,四周一下子空旷起来。郑青云慢慢走着,不放过每一处,还真被他发现几枚沾满泥巴的鸡蛋。

  他也不嫌脏,直接捡起来拿在手里。

  方竹在他后头进门,把竹筐里的艾草全部拿出,只余底下垫的一层干稻草。接着赶紧走上前,把竹篮往郑青云面前一递,双眼直勾勾盯着他的手——

  “怎么样?捡了几个?”

  郑青云举起两手给她看,“找到六个,鸡窝里还没去看。”

  “这群小鸡也是,怎么总喜欢把蛋下在外面。”方竹嘴上这样埋怨,实际已经笑开了花。

  开春添的几十只母鸡,最近已陆陆续续开始下蛋。虽然目前每天都只捡到十来个,但一日比一日多,可不就高兴。

  郑青云面上也带了笑:“可能抢不到鸡窝,等不及就生了,我再多做几个放进来,估计好些。”

  “你说的是,这一圈二十只母鸡,要赶上都想下蛋,三个鸡窝怎么也不够用。”方竹挎上篮子,脚下已经朝着鸡舍走去。

  鸡舍里左右两边都架了长竹笼,是它们夜里睡觉的地方,中间则留出宽敞的空地供人通行,雨天鸡群也可在此活动。

  而在正对门的里侧,则搭了木架子,上面摆着三个稻草做的鸡窝。

  地上不可避免有些鸡屎,方竹每一步都走得小心。

  她到木架子前探头一看,就忍不住笑起来:“这里一共有八个蛋呢,不晓得那边圈里能捡到多少。”

  这样想着,就有些迫不及待。三两下把鸡窝里白净的鸡蛋捡出来,便提着竹篮去旁边圈里查看。

  依然是先在外面地上找,落叶都扒开看,也只寻到三枚。但鸡窝里却是多些,拢共捡到十二枚。

  竹篮底都被鸡蛋覆盖,方竹笑得见牙不见眼,“今天有二十九个,比昨天多出十三,估计再过两天,就全都生蛋了。”

  “这几天应该攒下不少,明天也能卖了。”

  “嗯,少说也有七八十了。”方竹说着话,摸了枚圆溜溜,只比李子大点儿的鸡蛋在手里把玩,面露嫌弃,“不过这批蛋有些个头太小,还是挑出来好。等明天换了钱,割点鲜肉,中秋那天做回肉末蒸蛋吃。”

  郑青云知她喜欢吃蒸蛋,主动提起必是馋了,也没拆穿。左右家里现在不缺这些,想吃便吃。

  等着熏完鸡圈,把火掩灭,小两口关好门,慢悠悠走回屋。

  方竹第一件事儿就是去灶房数鸡蛋。

  “有八十七个了!”最后一枚鸡蛋转移到竹篮里,她忍不住拔高音量。

  “明早再去看看,兴许还能凑几个。”陈秀兰在她数蛋时就跟着蹲下来,全程也在心里默数,得出这个数字也是雀跃不已。

  一文钱一个蛋,就算除去极小的个别,也有八十文左右,够割好几斤肉吃的,对乡下人来说,可是笔大收入。

  越想心里越火热。

  婆媳俩高高兴兴把不像样的鸡蛋挑出来另外放着,脏东西多的也用南瓜叶子一一擦过,然后将八十二枚鸡蛋分两个竹篮装好。

  担心路上磕磕碰碰,都是一层麦麸一层鸡蛋放着,确保鸡蛋不会在竹篮里摇晃。

  第二天一早,郑青云去喂鸡的时候,特意到处看了看,又捡回四枚鸡蛋,个头也挺大。便全部放进竹篮,好带去卖钱。

  一家子又抓紧时间把地里的菜挑着还嫩生,外形好看的摘下,用麻袋装上,搁在放有山货的背篓上。

  背上背篓,提起竹篮,小两口迎着朝阳下山。

  因为有鸡蛋,不方便赶车,方竹也不放心郑青云一个人拎两篮子蛋,最后干脆都走路去县城。

  秋天的太阳虽不似夏日那般毒辣,但又背又提地走在阳光下,依然不轻松。

  两人走一段路就找个阴凉处停下歇脚。

  方竹掏出帕子擦汗,看着从面前经过的牛车忍不住开口:“等到时自己赶车,就是带着鸡蛋也不怕,慢慢走就行。”

  “越往下坡越缓,再用不着拐那么大弯,路修起来会快些,估计要不了多久,就能去买牛车。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