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冬去春来

  窦希璎、郑慎等一众小家伙为什么在拼命赚钱呢。

  因为他们不是各家族中嫡子,要么是旁支,要么是庶出。

  读书,很贵的。

  就算有印刷术,可买书也是要花很多钱,更贵的是笔墨纸砚,而且想找到好老师,也是要花钱的,请教学问,是要有人情来往,也是要花钱的。

  就这样,窦乐成功的把这些小家伙忽悠着离开了钦州,坐着运药材的商船跑去了番禺。

  窦乐的想法很单纯。

  那个贫道有礼了,道友受点苦,贫道没事就好。

  番禺城眼下是冯盎的儿子冯智戴管理,还有几位世家的子弟带人前去协助,毕竟番禺眼下是岭南最重要的码头。

  这里的船有萨珊商人的船,他们来往大唐与波斯萨珊王国。

  然后再前往地中海,往丝绸、瓷器等各种大唐的商品贩运过去。

  眼下,萨珊人才是番商的主流。

  还有少数的大食商人,此时大食人还没有完全崛起,差不多就是即将或者是已经攻占圣地城,麦加。

  窦蛋儿……应该是窦希璎,还有郑慎两人,带着一群小家伙来到番禺。

  很快,他们就发现三个贼眉鼠眼的番商。

  “为什么你认定,他没居住文书?”

  郑慎:“遇兵丁躲着走的人,你说他有文书?”

  窦希璎:“有道理。”

  别说,窦希璎虽然读书没郑慎多,却还懂点兵法。

  他把人分成几队,阶梯式跟踪,很快就发现了一处水道旁的小屋,看似象仓库,但依窗台上正在晾的鞋子,应该就是有人住的。

  拿着窦乐亲笔写的条子,窦希璎去衙门借了三十名士兵,十名衙役。

  三个呢。

  一共有三百文。

  别小看三百文,好大一袋子钱呢。

  砸门。

  刀盾手,弓弩手……

  哇!

  一群小家伙眼睛瞪圆了,挤了满满一屋子呢。

  一查,没一个有居住文书的,都是跟着番商来到这里的杂役什么的,没再回去,留在番禺这边的番人。

  一群小家伙跑到衙门了。

  县内主薄一边叫小吏数钱,一边表示,如果再发现,举报依旧有钱领。

  窦希璎就问了:“刚才看这些番夷,有好几人连个像样的鞋都没有,他们有钱交罚金?”

  县内主薄回答:“没钱不要紧,码头上扛大包,清扫,总有能用得上了,做工还清罚金,然后驱逐。或是找到雇主,补上罚金。”

  “了解。”

  一群看起来不起眼,平均年龄十二岁,穿着学堂学子的简单的短袍,开始在番禺活动,但没过多久。

  窦希璎对郑慎说道:“这个,虽然钱不少,但还是太慢了,每天跑那么多路,鞋子都磨破了不少。”

  郑慎已经想好对策:“有几个年龄小的番夷,他们的罚金少,咱们雇佣他们。然后找几处将房屋租下来,然后让几个小番夷去找人来租咱们的房子。”

  窦希璎点了点头,这事他在长安见过。

  租下一院子,再按屋分租出去,挣差价,这个钱好挣。

  谁想,郑慎说道:“咱们先收租金,一但发现谁没有文书,就叫人去举报,租金也不退,抓人的赏金也要……”

  窦希璎:……

  这群小家伙创造了一个产业。

  只是,好景不长。

  番禺当地很快就有人发现了这个商机,他们比郑慎和窦希璎人数多,而且是当地人,还会说番夷的语言,而且还有更多的屋子。

  窦希璎和郑慎呢,没办法,换行业了。

  因为他们发现,番商将丝绸混装,普通人看不出来,出身世家的他们却能够分得清,锦绫、罗绢、丝割……,这差价可是相当大,那关税也是不同的。

  竟然还有奸商,给整匹的锦绫接上几尺丝割。或是用接上深色的丝绸,来掩盖珍贵的紫色锦绫。

  窦希璎、郑慎找到相关的衙门。

  把事一说。

  番禺的官感觉头有点疼。

  人手不够了。

  可是呢,就算是不看着谁的面子上,有人举报番商逃税,却也不能不管。

  只是,有些案子实在太小。

  小到不值得派人去查。

  就这样,一层层报上去,所到冯智戴这里,冯智戴亲自给窦乐写了一封信。

  前前后后,情况也说的详细。

  当窦乐看到窦希璎和郑慎,竟然想出租房子引那些滞留在番禺的番夷们来住,然后再分辨谁没居住文书后,去举报,把人送进大牢,罚款还要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