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可曾记得,国舅求仙问道归来

  程咬金呢。

  听到窦乐用了抢这个词,非但没有紧张,反而很开心。

  这证明,窦乐当他们是自己人。

  抢。

  怕什么。

  程咬金最不怕就是这事了。

  吃着饭,窦乐和程咬金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着。

  窦乐抱怨着:“这电报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真正用上,河湟打完了没有,打完摇人呀,一个河湟用了多少大将,打完了,让他们去莱州备战,就说替元吉出头什么的,反正别提倭岛的事。”

  程咬金咧开嘴直笑。

  他也不知道河湟打没打完,反正河湟那边确实人太多了。

  能冲阵的将军,超过二十个。

  秦琼、薛家五虎、罗士信……

  能统兵的。

  李靖、李绩、李艺、李孝恭……

  还是闲的。

  太久不上战场,怕人懈怠了,所以都让去了。

  窦乐又问:“老程,蒸汽机上船这事,安排在你的工坊,你盯着点。我们用尾轮式,用铜叶轮。当然,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用明轮,装在船两侧。”

  螺旋桨!

  窦乐心说,二十年内能达到工艺要求造出来,就算是发展的快了。

  眼下,第一步,先利用蒸汽机造出机床来。

  有了机床,才会有更好的蒸汽机。

  才算是开启工业时代。

  程咬金却在此时,有意的换了话题。

  “国舅,辽东那边,开荒很难吗?”

  窦乐听到这个问题,感觉有点意外。

  程咬金此时又补充了一句:“看过邸报,辽东各县在要人,各州也在要人,就是秦王殿下也在要人。”

  窦乐放下手中的筷子,闭目思考了好一会,这才说道:“不是很难,是难到普通人都很难坚持下去。也就是我们,我们唐人,有着对田地的执着,热爱。我们连死都不怕,就怕不够粮食吃,这才坚持了下来。”

  “辽东,最好的土地,最适合种田的地方,平原上布满着大大小小的水洼子,冬天极冷,冷到人不可能外出劳作,就算去劳作,你也挖不开那冰冻的土地。”

  “天气转暖,许多江河又经常泛滥,若是有人居住,便是水灾。眼下,我们最远,也只能到渝关以北四百里,再远很难,很难,除非有无数的人力,去改造土地,治理河流。”

  窦乐穿越前看过一些报道。

  也就是华夏了。

  换成任何人,都坚持不下去。

  眼下,窦乐派出的兵马占据的,也只是辽沈一带,再往北,黑吉根本没办法耕种。

  正如窦乐所说的,除非有大量的人力去改造土地、治理河流。

  程咬金笑了:“百万倭人,以换来三千万亩良田吗?”

  窦乐盯着程咬金也跟着笑了:“能换来一亿亩。”

  “这事,老程擅长。”

  哈哈哈。

  程咬金笑的极是爽朗。

  窦乐也跟着笑了。

  心中闪过一个念头,能种出美味的西伯利亚土豆的倭人,肯定能完成自己的辽东大开发计划。

  无非就是,几百年后,有人会写下,唐国窦乐之恶,辽东的良田,是倭人的白骨堆出来的。

  在窦乐和程咬金闲聊的时候,郑元璹等一众老狐狸已经回到了钦州城。

  一群老头。

  最年轻的一个,也五十多岁了。

  排队。

  就是工坊内。

  排队骑小火车。

  一夜没睡,郑元璹坐在那绿皮车厢内,一只手搭在窗户上,从绿皮车厢内看着工坊内那正在转圈的小火车。

  王聃坐在另一边,手上的算盘啪啪的发出脆响。

  “修一里铁路,最少要用钢三百万斤。依老夫看,这铁路修好,少说也能用三代人,这是长久大计,不是图眼下小利的物件。若是从晋阳修到朔州,再到北恒城,再修到白道川,这突厥人怕是想作乱,也不敢了。”

  郑元璹在旁不咸不淡的来了一句:“白道川,那往西到麻池,再到后套。或往东,一直修到幽州城,莫说突厥,北边谁人敢造次。你王家将大兴,恭喜,恭喜。”

  王聃也不知道是听没听出来话外之音,还是装糊涂:“同喜、同喜。”

  崔君肃在旁说道:“若是洛阳至长安呢。虽然有运河,可运河逆流而上,也需要花上不少时间。若是火车呢,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八百里也就是一个日夜,河南道将大兴。”

  火车的魅力。

  郑元璹也没管崔君肃这是调侃还是当真。

&em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