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对方是真的投诚

  为什么,你们什么都听呢?

  难道是一个阴谋。

  或者,有陷阱?

  韦巨溪继续给七只岛的总督施压,开始增加新的条件。

  韦巨溪连七只岛的关防、关税也要了。

  结果,韦巨溪抑郁了。

  这么离谱的要求,七只岛这边上上下下,竟然无条件服从。

  说是下等民不允许靠近大唐的驻地,他们竟然放火烧了足足一百丈的旧屋,硬是给唐军驻地外烧出一片空地来,而且派了士兵守护,不允许下等人靠近半步。

  为什么?

  韦巨溪感觉自己要疯了。

  写了万字长信,派快船回科伦坡,算一算时间,太国舅窦乐应该也会到科伦坡了。

  而且主力舰队的先锋队,也差不多要到了。

  先锋舰队,领军的是侯君集。

  他小心翼翼的带领着舰队,水师的指挥他几乎不参与,因为他不精通水战,更不懂海上水师的事情。

  他懂战略、也懂战术。

  所以,这些先锋舰队事实上是双将。

  余杭水师的主将负责水上航行,遇敌作战。侯君集负责远征军的先锋战。

  从三岗港到科伦坡,海上距离直线四千里,有探险船走过,先锋舰队却没走这条直线,而是沿着海岸线过来,距离上增加了一千五百里,却相对安全。

  如果不用来接窦乐。

  另一条线,从麻六甲城出海峡,唐军在麻六甲海峡西出口有一个新建的海港,叫麻南城。而后经过翠南岛,也就是窦乐时空的十度海峡,再一直往西,到达科伦坡。

  有先锋探险船队,此时依萨珊拜火商团的引导,从科伦坡再直线往西,到达了昆仑奴的家乡,也就是非洲的东海岸。

  眼下,只说科伦坡。

  韦巨溪的长信送到,窦乐只看了一眼,也是震惊的不知道说什么好。

  可等杜依艺问的时候,窦乐却风轻云淡的说道:“小心没大错,却不必过于谨慎,他们是真降。”

  杜依艺:“太国舅,臣就以此去安排。”

  窦乐:“天竺的古历史,就是一部被征服史。早在咱们春秋之时,就有外敌征服过天竺。而后天竺产生了一个大一统王朝,孔雀王朝。”

  杜依艺听完:“在西域得到一些文献中,也有记载过,在咱们汉时,西域的大月氏南下,也成为天竺实际的统治者。”

  窦乐:“没错,一百年前,大月氏的后裔又一次南下。此时的天竺,应该是一片混乱,没有真正的大一统王朝。那位总督很有可能正在左右摇摆,不知道应该归顺谁,正好韦巨溪去了。”

  杜依艺表示明白。

  小心戒备没错。

  这可能是真的降了。

  眼下远征的真正的目标不是天竺,所以没必要在天竺进行扩张。

  战略目标,先在美索不达米亚最南端站稳,接收正统萨珊人,窦乐手中有大量的,接受过汉化教育的正统萨珊人,这便是筹码。

  巨大的筹码。

  依窦乐看来,王朝、复国什么的都是虚的。

  原先的下等贵族成为萨珊的上层贵族,才是这些被汉化过萨珊内心所期待的,甚至于二百年前就来到中原的袄教的现任大祭司都正在随主力船队前来。

  以复兴袄教为目标,回归萨珊。

  一个,吃泡馍的袄教大祭司。

  此时,只说七只岛。

  总督是真的降了。

  他不仅是真降,而且在韦巨溪那么多几乎苛刻的要求之下,还增加一项新的七只岛法规。

  那就是,有资格侍奉高贵唐人的僧侣、官员、武者,才有资格学习七只岛官方语言。

  汉语。

  这位总督,竟然还懂汉语。

  只是发音有些古怪。

  但依稀还能听得懂。

  好在韦巨溪算是博学,他认真的分辩了好几天,又与自己的书吏们讨论过。

  认为,这是古时,西域的汉语。

  就是当年大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的时候,传播过去的。

  发音的方式,已经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变化。

  眼下河西走廊还有少数外族使用这种发音方式。

  这位总督呢,经过韦巨溪非常认真的分析,其血统中有极少数汉人血统,更多的是大月氏与匈奴血统。

  经过查证。

  祖上还确实与当年西域都护府有点关系。

  只不过,属于被消灭的那一种。

  关于他祖上的记载,韦巨溪与众书吏讨论了三天,有人找到一篇记载。

&em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