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谁说话,谁收税

  一条运河。

  很重要的运河。

  一个连接两处大海的超级运河,俚僚人不擅长骑兵作战,但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推平扶南,新的田地足够供应苏伊式运河兵马所需。

  不止俚僚人。

  九黎人的部落也在集结,他们只是交通不便,不代表就是闭塞了。

  有了电报之后,对于整个天下而言,长安城、余杭城有什么新鲜事,都会通过电报传输,然后印刷成报纸,市集上就有得买。

  六诏,此时才真正意识到,谁才是这天下的主人,谁才是最强大的。

  将扶南、真腊纳入大唐的版图。

  这功勋足够九黎、六诏各部落成为大唐的上等人。

  不过,俚僚人也是这么想的。

  契丹人不擅长农耕,他们最期待的就可以派出最精锐的骑兵,去往大食半岛,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骑兵。

  契丹人最近学会了一个词。

  叫上帝之鞭。

  讲的是当年被汉打败的匈奴人往西逃,然后一直往西逃。

  这些逃走的匈奴残部,就叫上帝之鞭。

  一群被打残了的残部,都被称为上帝之鞭。

  兵强马壮,近十年没有重大损失的契丹一族,不仅其精锐全在,而且有唐太国舅府的具装全甲,契丹人在思考,他们去到那边,应该被为什么?

  有这个想法的,可不止是契丹人。

  还有回鹘人,吐谷浑……

  总之,西征的念头像是野火遇到干草一样,在草原诸部的脑海中狂热的开始燃烧。

  这个狂热,也从草原烧到了长安。

  就是李建成,都开始为西征动心。

  整个大唐,唯一不想打,就只的窦乐。

  不是打不成,也不是打不过。

  窦乐不想有那种,打完就不管的地方,更不想最终为别人做了嫁衣。

  依窦乐时空的唐史。

  安史之乱爆发,其根源首先是朝廷的腐败,这事李隆基要背责任。均田制的被破坏,大量的土地兼并,大唐的农兵一体制度被破坏之后。边镇的权力过大,直接引爆了大唐的崩溃。

  综合以上的原因,窦乐不急于扩张,就是害怕藩镇做大。

  一旦出现政务、军事、财政、人事不受长安控制情况,危险就会来临。

  即便是窦乐很清楚,眼下的太国舅府就属于藩镇的加强版。

  可只要自己活着,乱子就不会出现。

  窦乐不想无序扩张,但也不想停下脚步。

  窦乐靠在摆在红海某个风景如画小岛的沙滩椅上,面无表情的看着海面。

  刚刚升任太国舅府掌言婢的李飘儿跪坐在一旁的席子上,正在讲述着她打探到关于萨珊王族的情况。

  在距离窦乐大约一百步远,一片棕榈树下的凉棚内,已经吵翻了天。

  别说是参谋们、智囊们。

  就是平阳公主李秀宁与她的夫君柴绍,都吵的有些上头。

  李秀宁几次把刀鞘在桌上敲打。

  距离打到柴绍脑袋上,只差一点点火气了。

  讨论的话题不复杂。

  东罗马这边,要如何面对。

  是打过去,还是迎接东罗马大统领希拉克略派出的使团。

  李秀宁反对打。

  表面上的理由是,打了不管,最终扶持了当地势力,有一天必然会成为大唐的敌人。

  而真正的理由是,李秀宁知道舅舅窦乐在距离地中海只有一步的距离停下,没有踏入地中海,是想把地中海,以及整个这一片大陆留给李世民的。

  窦乐确实没超过海岸线,没有到达地中海。

  哪怕只有一步之遥,窦乐也没去。

  窦乐不去,李秀宁认为是为了给李世民留的,其实还有另一层原因。

  正如此时李飘儿讲述的罗马。

  愚昧、落后、无知、盲从……

  总之,自西罗马灭亡之后,这一片大地就进入黑暗的时代。

  打破黑暗只有两个办法。

  要么是更灿烂的光明,要么就是更深的黑暗。

  前者,是耀眼的文明,后者是铁与血带来的无尽黑暗。

  或者,两者兼备。

  窦乐自认,自己做不到。

  自己没办法那么心狠。

  罗马人将十抽一,来管理那些敢于不听话的人。

  李世民若来了,相信很快就会学会十抽一这种方法,不过罗马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