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杨一笑盯上了产盐地

br />   当时主要是为了扼杀私盐!

  逼迫百姓不敢煮盐,进而也就控制了私盐,所以从某种角度讲,当初这个盐政是合理的。毕竟盐是国家重要物资,必须保证杜绝私盐,否则朝廷失去盐税,很难支撑住巨大开支。

  历朝历代对于产盐地,政策基本都是这个样子。

  只不过,设定这种严苛政策有前提,那就是,允许当地百姓平价买盐吃。

  事实上,板桥县曾经的盐价是很低的!

  那时候云朝虽然严控百姓煮盐,但是对待产盐区的百姓很不错,家家户户按照人丁给予份额,允许以产盐的成本进行购买。

  你家里有几口人,就允许你买几个人需要的盐,价格非常合理,成本价格而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五文钱就能买到一斤盐,相比于内陆那些城池,板桥百姓是比较幸福的。

  所以那时候虽然律法严苛,但是板桥县的百姓并无抱怨,既然朝廷让大家吃得起盐,大家也就不冒着风险偷偷煮盐了。

  毕竟一旦被发现,全家都得见阎王。

  煮盐会死!

  偷海水会死!

  所以只要不是傻子愣子,那时候的百姓不会犯律。

  然而,那是以前……

  随着云朝的开国时间越来越久,朝廷吏治不断变的腐败糜烂,当初定给百姓的成本盐价政策,如今早就已经成了贪官们盘剥的。

  现如今,云朝当权者还以为这里的盐价很低。

  但其实,这里的贪官早就把盐价提高了十几倍。

  成本五文,这是报给朝廷的价,但是当地百姓想要买盐,则是需要掏出三十文钱买一斤。

  于是,就有二十五文落到了贪官们的口袋。

  自古以来,贪腐能滋生狠心,一斤盐可以贪到二十五文,贪官们怎么可能放弃这种暴利。

  至于百姓的死活……

  呵呵,百姓天生不就是活该受罪吗。

  所以在这种贪婪的念头下,整个板桥县的风气一天比一天狠,明明是最大的产盐地,可惜老百姓家家都缺盐。

  有些孩子由于常年吃不到盐,头发都已经开始变的发白泛灰,身体也非常的差,动不动就会夭折。

  盐,已经成了板桥县百姓最不能承受的痛苦。

  直到,一个月前……

  也不知从哪个村子开始,忽然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风声,据说有一支私盐队伍,悄然出现在他们县域。

  老天爷啊,终于开眼了啊!

  天下各地各县,如今都有私盐,然而唯独他们板桥县因为产盐,所以私盐贩子们从来不往这里卖。

  其实私盐贩子不是不想往这里卖,主要是在这里贩卖私盐的危险高。

  别的地方也查杀私盐,但是只要行贿就能摆平,甚至私盐队伍和官吏挂钩,大家颇有默契的一起发财。

  唯独板桥这里,不行!

  因为这里的官吏掌管着盐,并且靠着盐政盘剥百姓发财,既然靠这个发财,岂能让私盐出现。

  这里是查杀私盐最狠的,一旦发现立马屠戮盐队。

  所以,一直没有私盐队伍来。原因很简单,到处都能发财,何必来这里卖盐,冒着被查杀风险。

  一直都是这样!

  一直都是这样!

  直到一个月前……

  ……

  夜色漆黑,马上就要子时,这个村子的百姓开始渐渐焦急,心里的渴望慢慢化作了无比的失望。

  “会不会,传言有误?”

  “也许,根本就没有盐队!”

  “我们注定要受苦啊,老天爷其实没有开眼。”

  渐渐地,村口有人哭了起来,那是几个衣衫破烂的妇人,搂着孩子在寒风里凄苦的哭。

  她们还几天前就盼着,今晚可以买到急缺的盐,甚至已经跟孩子说了,马上就可以吃到盐,然而今晚等了这么久,却发现一切只是幻想。

  怀里的孩子不知道母亲为什么哭,竟然还天真烂漫的盼着盐队,语气渴盼的道:“娘亲,会有盐吗?盐可咸了,我想吃盐……”

  妇人们哭的更加凄惶。

  汉子们则是唉声叹气。

  夜色更深了,大家失望的起身,不再蹲在地上,而是准备回家。

  哪知就在这时,忽然远处传来响动,隐隐约约间,似是马蹄声。

  马蹄声?

  这群百姓先是一怔,随即只感觉胸口怦怦乱跳。

  “莫非……”

  “难道……”

  “是那支盐队?”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