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明初四大案究竟死了多少人!

  “突如其来的富贵,兴奋只有一时,等你习惯了70万一年,自然会追求更高的薪资。

  所以在乾隆时期,雍正的‘养廉银制度’宣告破产,官员们又开始变本加厉的贪污了,还比以前更加严重。”

  大清

  雍正惨白着脸。

  朕的养廉银制度失败了!!!

  雍正扶额,怒捶桌面。

  乾隆:“……”无语,养廉银可把这群贪官的胃口放大了数个等级。

  白泽:“想要打击贪污腐败,只有从制度、监督、法律三管齐下。”

  “很多人说洪武年间,是明朝最腐败的时代,其实恰恰相反。

  正是因为洪武皇帝对贪官毫不手软,所以这一时期,反而相对清廉。”

  而大明后期,尤其是到了中晚期,贪污腐败问题已经走向了极端,海瑞想要恢复明太祖朱元璋治贪的方法,但是根本无法实施。

  “所以官员薪资低,不仅仅是说发到手里的钱不够,更多的是经济问题,也是小农社会发行纸币很容易遇到的麻烦。”

  白泽停顿了一下。

  “既然谈到官员,就不得不说一下,明初四大案。”

  ——洪武十三年(1380年)

  ——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华夏古代最后一位宰相。”

  “由此案,相权收归皇权,使得封建社会皇权专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胡惟庸案,前后共诛杀3万人。”

  “那么胡惟庸究竟做了什么,这么招皇帝恨呢!”

  “这人啊,洪武皇帝还真没杀错,因为他确实跳的太欢了,明朝才刚刚建立,宰相就嚣张成这样,皇帝不慌都不行。”

  朱元璋正是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心里冥思苦想怎么解决宝钞贬值的问题,若是减少发行,自己是减少了,后代子孙呢?

  他们又会怎么样呢?

  子孙不作为,自己做的再好也没屁用。

  正想着呢,白泽突然提了他目前最讨厌的一个人,胡惟庸,那老小子真不是好人啊。

  自己当年那么宠信他,没想到就因为太宠信了,还宠出麻烦来了。

  “胡惟庸早年是跟着洪武皇帝打天下的,自然感情亲厚,建国大明后胡惟庸开始飘了,而且是飘到发狂的地步。”

  “有多飘?”

  “自从当了宰相,胡惟庸疯狂在朝中发展朋党,遇到一个政见和自己不一样的,那就疯狂打击,坑害了不少人。”

  “胡惟庸表面恭敬,背后营私,权力可谓是如日中天,除了皇帝他最大。

  中央地方各衙门的上奏,胡惟庸必须要自己先取阅一番,凡是批评举报他的,胡惟庸都会把折子扣下。

  结果朝中凡是想进步的,全都跑到了宰相家,给宰相宋金帛、名马,各种玉石瓷器。

  要知道,这才刚刚建立一个新的朝代,宰相就如此作为,警报可以说拉了红灯。

  这样的行为大将徐达看不过去,于是向皇帝举报,没想到这事胡惟庸立刻知道了。

  于是胡惟庸反手以利诱徐达家的看门人举报徐达。

  没想到看门人对徐达忠心耿耿,反手把胡惟庸给举报了。

  经过这事情胡惟庸心里越发虚了,于是他专门拉拢被朱元璋斥责过的侯爷,并且偷偷的在外收集军马。

  意图如何?

  已经昭然若揭。

  这样的权臣,哪怕只有一点点造反的苗头,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不可能放过的。”

  刘彻眉目一肃。

  “该杀!”

  “此人简直胆大包天。”

  “才杀三万人?朕看杀少了!!!”

  论起心黑手辣,刘彻只强不弱。

  “不过这个案子,后来居然牵扯到了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长。”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举报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是逆贼胡惟庸的党羽。

  朱元璋念及过往的感情,赦免了李善长的死罪。

  但是,李善长对这件事却没有什么感激和表示,这让朱元璋心底有个疙瘩。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又有人举报太子少师李善长。

  原来李善长当年知道胡惟庸要谋反却不向皇帝揭发,而是淡定观望。

  再加上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一党的人,所以李善长的嫌疑一下子暴增。

  不过这个时候李善长已经退休了。

  但是退休了的李善长依旧在不断打听京城动向,和朝中的大臣联系密切,再加上李善长手底下的人太过‘跳’,这就让人很难不怀疑了。

  所以,皇帝杀了李善长。”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