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0

br />
  她的神情分外认真,说不让看就是不让看。

  陈君迁看看她,又看了一眼那匣子,顿了顿:“我不看。”

  沈京墨这才放下心来,将包袱往旁一推,拉着他远离了柜箱,去洗漱。

  她擦脸,他就在旁边站着,双臂环胸,似在思考:“现在不让看,那以后能不能看?”

  湿嗒嗒的巾子背后露出沈京墨白净的半张脸,她盯着他想了半天:“有这个可能。”

  有这个可能就行。

  陈君迁暂时收起好奇心,目光投向匣子,心想,等哪天她肯主动把匣子里的信给他看,就说明她彻底放下傅修远了,她没把这个可能性堵死,可见心里已经有所动摇。

  这么一想,他心情又好了起来,再也没提匣子的事。

  *

  转过天,夫妻二人没着急回长寿郡。

  前一天晚上沈京墨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兴奋地睡不着,一想到马上要去茂州,更是既激动又紧张,拉着陈君迁说了半宿的话,于是就睡到了日上三竿才醒来。

  起身时,陈君迁正在院里热饭,沈京墨听见动静,打开门,他从临时架起的火堆后抬起头。

  视线相撞的那一刻,她恍惚中仿佛回到了两年前,仿佛记忆里那些血腥厮杀不过是她酣睡时做的一场梦。

  用过饭,陈君迁陪沈京墨上了一趟武凌山,摘了些花骨朵,她要研成香粉,当做给他同僚夫人的见面礼。

  下山后经过学堂,屋里竟还有人在上课,书声朗朗,授课的赫然是云岫先生。

  沈京墨站在窗外静静地看了一会儿,没有进去打扰。

  过了晌午最热的时辰,陈君迁将马牵出院子,准备返程。

  沈京墨跟在他身后出来,关门时,她站在门外朝院里多看了几眼。

  白灰砂磨成的地面,狭窄的只能容下一个人的小厨房,他一砖一瓦盖起的新房。

  他们两个都知道,今日一别,大概很难再回来。

  她突然有些舍不得这座小院。

  身后的马打了声响鼻。

  沈京墨收回神来,轻轻合上了院门。

  *

  一日后,陈大回家,父子团聚。

  又过两日,陈君迁托唐县令招兵买马也有了成果,长寿郡和周边几城加起来,一共召集了两千人,加上随军的亲眷,足有五千人众。

  就连李满和孟盈盈也在其中。

  陈君迁骑在马背上,待新兵集结,一声号令,众人浩浩荡荡走出长寿郡,向茂州进发。

  六年后,站在沈府的芙蓉园中,凤印在手的沈京墨忆及这天,只觉命运神奇,不可捉摸。

  第126章 福星 “不管仗好不好打,饭总不能不吃……

  依新军的脚力,从长寿郡到茂州,大约需要六天时间。

  第四日中午,大军行至沣水,依河休整。

  陈君迁与手下人交代了几句,走向身后的队伍,去寻沈京墨。

  离开长寿郡时他提议,让她坐马车与大军同行,毕竟这一路风餐露宿已经很辛苦了,坐车怎么也能好受些,但沈京墨拒绝了。

  “这几千人哪个不是拖家带口随你去茂州?士兵的亲眷受得了风吹日晒,将军夫人难道就受不得?”

  出城时她还有一匹马,但走了不到半天便让给了队伍中随儿子迁往茂州的老妪。之后几日,她与将士们的亲眷一道走在军队末尾,不要半点优待。

  而陈君迁作为一军主帅,自然要走在最前,这一前一后,两人便分开了,唯有大军休息时能短暂地见上一面。

  在人群中巡视一圈后,陈君迁在沣水河岸找到了一身朴素布衣、头戴帷帽的沈京墨。

  此时大多数人都已找到阴凉处,掏出干粮啃。沈京墨帮几个妇人打好水,这才蹲在河边,撩起帷帽上的面纱,露出一张汗涔涔的小脸,捧水洗脸。

  身后传来脚步声,她回眸去看。

  陈君迁已经来到她身边,蹲下身,递给了她一条干净的帕子。

  微凉的河水顺着她清丽的脸颊滑至下巴,“啪嗒”一声落在袖上。沈京墨冲他笑了笑,接过帕子将脸擦干。

  陈君迁也是一脸的汗水和尘土,他趁她擦脸的当儿,捧起水来胡乱抹了把脸,又用袖子将水抹干,拉着她到旁边的树荫下席地而坐,掏出从茂州带来的石头饼递给她。

  烈日炎炎,沈京墨没有胃口,掰下一小块来慢慢地咬,目光投向队伍中,露出些许担忧。

  年轻的新兵们三三两两坐在树荫下,手里拿着干粮,眼睛却飘向后方,更有胆大些的,直接离开了队伍,跑去与自己的家眷同吃。

  “你看他们,”她轻声唤陈君迁,“不曾受训,不知军纪,如此散漫,你不管管?”

  陈君迁刚啃了一大口又干又硬的饼子,一时说不了话,顺着她的视线看了几眼,不甚在意地笑了:“没必要现在就那么严苛。从这儿到茂州一路都是我们的地盘,安全。到了茂州自然会让他们操练起来,到时他们就没机会与亲人坐在一起吃饭了。”

  他这次回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