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90
那些还没上学的孩子就跟在车屁股后面跑:“大车,大车开起来了。”
大卡车载着校长来到梅山小学,有好奇的村里人跟过来看热闹,里面的孩子看到窗外开进学校的大卡车,也在探头探脑。
江济堂已经看到了梅山小学的情况。
这个小学的情况还没有星火小学好,院子不甚平整,教室也是泥砖砌的,里面黑洞洞的,没有灯。
从外在条件就能看出,这里的教育资源极其有限。
这种情况,让孩子们去镇上上学,对他们来说真的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机遇。
今天就是六一,孩子们的节日,所以没有上课,而是进行‘游园会’。老师们尽可能的安排了一些游戏项目,比如吹蜡烛、拉乒乓球、你做我猜等等。
江济堂下了车,他看向堵在窗口的那些孩子,有男有女,满眼好奇。
在蓝星,86年才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但这个世界更早一点,82年就开始了,所以梅山村的孩子只要到了年纪,就得上学。
这才能有三百多个学生,否则一半都凑不齐,至少其中女孩子会少掉大半。
“校长,咱们从一年级开始?”他转头咨询校长。
“好好。”梅山小学一共五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一个班级大约三四十人。
不过到了镇二小,将会变成大班教学,一个班级五六十人。好在新学校的教室也大,能容得下这么多孩子。
江济堂便开了车厢门,露出里面整整齐齐叠放的书包。这些书包这样漂亮,一个个都像是挺直了胸膛的列兵,校长眼睛都看直了。
他们这些老师准备礼物的时候去过镇上,甚至还到过县城,就是县城百货商店里的书包都没有这么好看,这么精致。
“小同志,花了多少钱啊?你贴钱了吗?”校长露出窘迫神情,他有老派知识分子的骄傲,不肯占人便宜。
“不多,有个专门做书包的厂家,知道你们凑钱给孩子准备礼物,成本价给了我。这些书包上我都写了名字,还贴上年级班级的标签,一年级一班的先拿走,再拿一年级二班的。”
校长不太明白,为什么还得这么细致地分发到个人,但他还是第一时间爬上去拿书包。这一拿,他就觉察出分量不对了。
书包里还有东西!
但江济堂已经抱着几个书包往一年级教室走,校长来不及问,拿着书包赶过去。
很快,一年级一班的书包就放满了讲台和地面,下面的孩子在老师的指挥下乖巧的坐在位置上,还相互做着鬼脸。
“就不说那些客套话了,直接发东西吧。”校长说。这么高兴的日子,干嘛非得让孩子乖乖坐位子上听他们的老生常谈?
老师们也说好,准备帮忙发放礼物。
“背带上面都有手写的名字。”一个老师发现了这件事。
“书包里还有东西。”第二个老师说。书包沉甸甸的,里面东西不少。
见状,江济堂拿起一只书包打开,给大家展示即将发到的东西。
有一叠大约二十本新本子,上面全部写上了名字。
有一个双层铅笔袋,大袋子里有铅笔、原子笔、中性笔、笔芯,小袋子里有直尺、橡皮擦和卷笔刀。
有一盒十二色双头彩笔。
有一个小搪瓷杯子,上面有卡通图案。有一个按压就会发光的手电筒,还有可以挂在脖子上的口哨,和可以挂在书包上的指南针。
“四五点走夜路的时候能用上。”江济堂对老师们说,“这些最好都给孩子带上,别留在家里。”
灯可以照明,指南针能指引方向,还有口哨用于求救。
接着他又摸出一小把糖果,一个小小的彩绘合金赛车,和一个漂亮的弹力球。
而放在最后的是一双鞋子,黄色胶底的小白鞋,小白鞋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也用银色丙烯笔写了名字。
可以说,老师们想到的,没想到的,这里都有了。梅山村的孩子们都将拥有一只新书包,新书袋,新鞋子,以及足够用上一年的本子和笔。
最后还有符合儿童节气氛的糖果和玩具。
这个过程中,细心的几个老师还发现了一件事,江济堂给女孩准备的,全是粉色系的,书包是这样,书袋是这样,搪瓷杯是这样,连原子笔和中性笔的笔壳也是这样。
男孩子就比较多样,蓝色、绿色、橙色、黄色、紫色都有。
再联想到每一个本子、鞋子、搪瓷杯都写了名字,老师们立刻领悟了深意——这是生怕别人不知道,这些都是属于那个女孩的。
“都是一样的字迹,每一笔都工整仔细。”
这些字端正、稳重,字如其人,看到这些字,仿佛能看到一个可靠的长辈,怀抱着怎样的关怀之心写下这么多的名字。
“是他写的吗?这么年轻。”这些字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社会上滚过一圈的,但又不是被社会打磨得很圆滑的那种油腻中年,规矩中藏着点锋芒。
“不管是不是他,这大概是孩子们收到的最棒的礼物了。”
独属于他们的礼物。
第187章
在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