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

你们愿意留在家中就留在家中吧。”

  “多谢夫人。”

  “林妈妈,我瞧着家中皮毛还多,林妈妈,一会儿你去贺家要一对二郎的鞋样,再给二郎做两双皮靴子。”

  “哎,奴婢一会儿就去。”

  林氏回去找梅长湖,梅长湖已经把嫁妆单子写妥当了,林氏问道:“给渔娘陪嫁的下人可选好了?”

  “这不是早就定下了吗?屋里的管事妈妈小林氏,大丫头阿青、阿朱。外头的大管家梅应,厨房管事夏香,另外小丫头小厮护卫再选几个,还有什么?”

  “护卫选的谁?”

  梅家行商起家,家中虽养护卫,到底不如武将出身的林家,如今梅家厉害的那几个护卫都是林氏陪嫁跟来的。

  梅长湖想了想:“叫林昌领头,选六个吧。还有那个手头功夫十分厉害的女护卫,也给渔娘。”

  渔娘打从懂事起就一天天地想往外跑,等她成了亲了,文嘉跟她一条心,肯定不会管着她,渔娘不得经常往外跑?给她陪嫁几个厉害的护卫,梅长湖这个老父亲才放心。

  唉,儿行千里母担忧,好不容易把捧在掌心的女儿养大,这就要离开家门了,梅长湖和林氏夫妻俩怎么准备都嫌不够。

  夫妻俩对视一眼,想到贺家又有些安慰,若是女儿嫁到别家,他们更不放心。

  这时候,孙浔和于氏也在整理家中财产,他们视渔娘为亲女,嫁妆自然少不了。

  “咱们这辈子应该都不会去京城了,京城的宅子铺子都给渔娘吧。”

  于氏点头答应:“除了你师父当年给你的,还有我的嫁妆铺子的地契都在这儿了,回头给师弟送去加到嫁妆单子里。”

  于氏原来是国子监祭酒的孙女,家中给她的嫁妆铺子一直都是她的陪嫁管事在经营,改朝换代时也没被抢了去,这些年攒下来的东西可不少。

  九月初二,贺文嘉和余年回到家中,渔娘衣裳都还没来不及的换,她娘就塞给她厚厚一沓比之前又厚了不少的,加厚版‘嫁妆单子’。

  京城的宅子两套、嫁妆铺子总共九间,银子两万两、书楼,书坊的分润四成,还有好写了一沓厚的首饰、古董、家具等都罗列在单子上。

  渔娘震惊:“娘,您和爹把家底儿都掏给我了?”

  “哼,小看谁?”

  渔娘把嫁妆单子翻来覆去地看:“没有全掏给我,也给了一半吧?”

  “给了你一半不假,嫁妆单子上有些是你师父和师娘给的,你要记他们的情。”

  “我知道。”

  渔娘从懂事开始就帮着她娘管家,家里有多少东西她心里有数,至少明面她家在京城的铺子就没这么多。

  渔娘感动:“您和爹真疼我,竟给我这么多东西。”

  就算京城那些公侯之家嫁女,办嫁妆顶天了也就是一两万两银子。她爹娘和师父师娘给她的压箱银子就有两万两,还没算铺子、书楼、书坊分润这些真正值钱的好东西。

  京城高门大户的嫁妆单子渔娘没见过,三房两个堂姐的嫁妆单子她可是见过了,林林总总加一块儿,三四千两银子顶天了。

  林氏笑道:“既知道我和你爹疼你,以后要常回来看我们才是。”

  “这个嘛,就不好说了。”

  林氏不高兴:“怎的,你还不想家来看我和你爹?”

  “娘您别生气嘛,若是能回来,我当然想回来看您和爹,可若是贺文嘉中进士当官,难道我还能把他一个人丢下,独自回南溪县来?”

  渔娘扶她娘坐下,试探着问:“贺文嘉若是被打发到外地当官也就罢了,若是他留在京城,您和爹要不要跟我去京城?”

  林氏犹豫了。她其实在南溪县也住惯了,虽说她从小在京城长大,她也不耐烦去京城长住。

  再说,家中还有二郎在。

  “你师父师娘肯定不想去京城,二郎要跟着你师父和师娘读书,我和你爹要照顾你弟弟,肯定走不了。”

  “那好吧。”娘不答应她也没法子,原来就想过娘不会答应,她就想试试罢了。

  林氏想明白女儿为何如此问了,她道:“文嘉若是中进士,他想去考翰林院?”

  “嗯,是这样打算的。”

  林氏轻叹:“这孩子,原来常把不当官几个字挂在嘴边,如今竟要主动去考翰林院了。”

  “贺大哥都那样了,他也是没法子。”

  “唉,文茂也是,从小到大顺风顺水,谁知道碰到这么一件事。”

  文嘉既已下定了决心,林氏就不说什么了,只教女儿林家那边的事。

  “你小舅舅一家在山东威海卫任官且不提,你大舅在兵部任五品郎中,大舅母黄氏也是出身武将之家,你们去了京城后,一定要跟你大舅大舅母多来往,有他们带路,至少不会有人把你们当背后没人的寒门子弟欺负。”

  “你大舅家两个儿子,你大表哥林仁朴今年二十七,是个举人,明年也要参加会试。他六年前中举后才娶亲,你的大表嫂姓李,其父是从五品鸿胪寺左少卿。他们夫妻俩有一儿一女,大女儿桃娘四岁,小儿子诚哥去年才出生。”

  “小的那个叫林仁时,年十九岁,是个秀才,今年也考乡试了,不知道中没中。他已经娶了耿家的女儿,其父是大理寺正六品寺

上一页下一页